宝鸡打造创新“利剑” 瞄准“产学研”

发布时间:2010-07-29
分享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源泉。远在北京的国家科技部给宝鸡“递”来一张“沉甸甸”的“准名片”——“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说它“沉甸甸”,只因收到这张名片的城市目前只有38家。

  机遇来之不易,宝鸡人清醒地认识到,和那些“一线城市”、“副省级市”并列行走,“优劣并存”的宝鸡好似一柄正在打磨的利刃,如何磨去刃口上的“铁锈”,让“钝刀”迅速变为“利剑”,才是当务之急。为此,从2010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再拿出来3000万元,支持科技创新。这每年新增的3000万元创新资金就像一块磨刀石,要将“钝刀”磨快。

  搭建创新平台“钝刀”之一:创新舞台少

  演唱需要舞台,垂钓须有鱼塘,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自主创新的摇篮。从“大处”看,我市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省级9个。但是从“小处”着眼,却不难查到一个“弱点”:我市拥有432户规模以上工业,可谓实力强大,但是只有60多家企业建有技术研发中心,其他均为一张白纸。1万多户非公中小企业中,只有宝鸡四维衡器、宝深集团、长美电器等3家企业建有技术研发中心。这个现状和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显得十分薄弱。因此,创新舞台少,成为制约宝鸡创新事业披荆斩棘的一把“钝刀”。

  “利剑”之策:政府帮搭建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辛苦钱更应花在实处。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国际、国内的先进水平对接,是3000万创新资金的走向之一。

  研发中心是一个企业人才、技术、智慧的集聚地,其重要性不容小视。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秦川集团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国家快速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西安理工大学共建陕西省精密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械工业复杂型面数控磨床工程研究中心,这些技术中心在公司自主创新发展中挑起了大梁,使企业的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能力显著提高。截至目前,集团先后承担了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50多项,开发出近300项新产品,有近40项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其主要产品在技术水平上均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  纵观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大凡知名企业,领军企业均拥有一支庞大的创新机构——技术研发中心,这是企业的心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以说,没有一个研发中心支撑,就等于没有生命动力。

  因此,今后,市上将拿出大部分资金,围绕三大创新型企业,建设钛及钛合金材料、石油钻采装备、焊接钢管三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宝钛集团在境外建立研发中心,加快国际化经营,强化企业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掌握在钛行业的话语权和市场定价权,努力将两大石油装备制造企业打造为中国西部“石油钢管加工制造中心”和“石油钻采设备制造中心”。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建设节能环保锅炉以及高可靠性无线通信、飞行环境监测三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下一步,我市还将拿出更多的创新资金,支持更多的企业打造他们的研发中心,使宝鸡企业个个都有创新本领。

  吸引高端人才“钝刀”之二:高端人才少

  创新,说到底依靠的是人才。全市虽有各类人才19万,但是,密度只有4.7%,是东部发达地区的四分之一,况且大多数精英都集中在教育和卫生两个行业,宝鸡的“主打战场”新材料、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等领域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级人才,全市没有一个院士。最新统计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缺口达50%,人才成为制约宝鸡创新发展的又一瓶颈。

  “利剑”之策:政策来吸引

  国内外长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是硬件,尖端人才是软件,创新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烽火通信集团高级工程师马致民、张勇军,长岭电子科技公司研发部高级工程师任宗宽,凌云电器公司高级工程师阮向阳等,他们都是我市大企业、大集团的尖端人才,他们用双手和智慧在各自领域内创造了许许多多领先产品,使企业的自主创新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

  因此,在原有人才的基础上,把更多的国内外尖端人才吸引到宝鸡来,是3000万创新资金的另一个重要用途。“宝鸡技工”是叫响世界的品牌,我市将继续加大投入,打好这个名牌。下一步,我市要在宝鸡职业学院、宝鸡技师学院设立新材料等专业,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此外,部分资金将用来实施“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举办大型招聘会,引进和集聚一批海内外高水平人才,形成创新团队。对企业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省“百人计划”人才,由财政一次性资助50万元。对引进的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产业领域领军人才,政府将按月发放一定数额的津贴。创造创新环境、进行资金奖励等方式吸引人才落户宝鸡,是我市创新事业在今后的一个重要工作。

  实现产学研结合“钝刀”之三:大院大所少

  大专院校、大研究所是创新的源泉。无论是西安还是其他大城市,都有众多工业类高等院校,创新气氛非常浓厚,创新能力十分强大,这是它们赖以创新发展的科技资源。在宝鸡,最缺的就是大院大所。多少年来,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就是宝鸡文理学院。这所大学主攻方向为文理,而非工科,在学科结构上与宝鸡经济发展的结合不够紧密,产业发展的前沿性、战略性技术研究比较薄弱,导致了宝鸡在创新方面缺少智慧支持。

  “利剑”之策:瞄准“产学研”

  近年来,长岭纺电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能成为“一枝独秀”,是因为这个公司始终紧盯世界一流水平,致力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产业,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长岭纺电还密切与国内著名纺织电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通过人才培养、联合攻关,使企业有了创新的源头,科研院所有了成果转化的基地。目前,高新技术产品占到企业总销售收入的95%以上,每年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的40%以上。长岭纺电的电子清纱器、条干仪等纺织电子仪器及配套设备,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纺织电子仪器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70%,并出口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没有大院大所这个劣势,一时难以改变。于是,我市瞄准了“产学研”模式,用3000万创新资金中的部分财力促成政府、高校、企业、研究院之间的技术联盟。2009年,中铁宝桥天元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签订了高速铁路球铁电板配件开发项目,宝鸡松林科技有限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订了电动车控制器开发项目……截至目前,全市企业与48所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发项目60项。“产学研”模式为企业赢得了丰厚的利润,因此,我市将继续发挥重点企业与市内企业的配套优势,利用资金扶持,把配套产业和国内外配套的大院大所拧在一起,促成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快速发展的模式。创新,还不仅仅在工业,在农业方面,“专家大院”是我市创造的独一无二的“产学研”模式,这种农业创新模式让我市广大农民从中掌握了科技的力量,实现了大幅增收的愿望。今后,我市将进一步支持和加强除了工业、农业两大领域外的创新,使创新在宝鸡无处不在,使宝鸡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城市。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