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方式 构筑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

——吉林省辽源市市长姜有为一席谈

作者:王斌 文章来源:中国工业网 发布时间:2011-02-21
分享到

2005年,吉林省辽源市被国务院东北办确定为东北地区5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之一,2008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之一。这期间,既是该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体制机制转轨的重要时期,又是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的重要时期。正是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段,辽源作为转型城市,坚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积极构建新的发展支撑体系,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

转型促进工业高速发展

吉林省辽源市市长姜有为向记者介绍说,从转型伊始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0.4%,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7.2%,预计实现利润14亿元,是2005年的40倍。到2010年末,辽源三次产业比重达到9.5∶58.6∶31.9,全市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翻了一番。这期间,辽源完成了208户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地方工业全部实现民营化;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4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10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 84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0.2倍。初步形成了以新材料、新能源、医药健康、装备制造、冶金建材、纺织袜业等六大接续产业为主导,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需要提及的是,几个月前,姜有为刚刚从吉林省工信厅厅长转任辽源市市长。谈到“十二五”时期辽源市工业经济的发展思路和前景,他显得成竹在胸。

姜有为介绍说,辽源市虽然禀赋不足,但要素非常活跃,产业层次相对较高,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增强了其发展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城市虽小,但处于长春、沈阳两大经济区的节点位置,有利于集聚生产要素。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辽源的企业家群体很活跃,接受先进理念、文化、管理和技术的能力很强;政府也在积极转变职能,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致力打造全省要素最活跃、全民创业最活跃和行政服务效率最高地区,力争把辽源市建设成吉林中南部中心城市。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基于以上研判,今后一个时期,辽源将加快建立具有辽源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总的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2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 600亿元,年均增长均超过2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400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00户,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30户,产值超100亿元企业超过5户。重点实施七项举措:

一是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组织实施产业跃升计划,把装备制造业扶持成为辽源市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壮大冶金建材、轻工纺织、医药健康、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重点优势产业。

二是全面实施技术改造。推进百户重点企业三年技术改造滚动计划,实施108个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651.5亿元,加快建设高精铝加工、袜业等十大产业基地。加快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等系列重点项目运作。三年后,百户重点企业形成590亿元的产出能力,对全市工业产值和税收的贡献率达到55%和73%。

三是加快建设特色园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特色资源,规划发展特色工业园区。继续做大鑫达钢铁、东北袜业等产业园区,进一步提升规模和影响力。积极支持吉林省佛罗萨国际皮革工业园区建设,开发中高档皮革产品,到2015年形成年产400万双高档国际品牌皮鞋,100万件高档皮具、箱包和300万双高档真皮鞋底的生产能力。同时,着力打造硅橡胶、印刷、碳纤维制品等特色产业园区。

四是发展大型产业集群,实施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工程。以鑫达铸造、金刚水泥为龙头,打造钢铁、水泥新型建材产业集群;以东北袜业园为主体,建设袜业产业集群;以辽源煤机、华龙起重为龙头,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博大药业、博大伟业、百康药业、东丰药业为龙头,建设医药产业集群;以世捷铝业、利源铝业、麦达斯铝业为龙头,建设高精铝加工产业集群。争取五年内培育5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

五是放大开发区产业集聚效应。立足建设辽白经济带,推进开发区扩容整合,启动开发区二次创业,打造辽源跨越发展增长极。在开发区集中布局大产业,承载招商引资大项目,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完善生产要素平台,迅速扩张开发区经济总量。开发区工业产值、财政收入、招商引资额年均增幅达到40%以上。推动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增强县域发展活力,两县工业集中区每年至少上2~3个投资超5亿元、1~2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大项目。

六是积极培育市场主体。着力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和银河培训计划,建立域外培训中心,利用清华大学等高端平台,每年培训企业家300人次。强力推进全民创业,建成高标准特色创业孵化基地15个,打造大学生创业品牌和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基地。到2015年,中小企业发展到 4500户,年均增长8.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长20%。

七是构筑要素支撑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工程百项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与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