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业机器人产业四大发展模式

发布时间:2012-11-30
分享到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应走什么道路、如何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确实值得探讨。金模工控网首席信息官罗百辉认为,我国应从“美国模式”着手,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应走什么道路、如何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确实值得探讨。金模工控网首席信息官罗百辉认为,我国应从“美国模式”着手,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的过程,可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即日本模式、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中国模式。

日本模式

日本模式的特点是:各司其职,分层面完成交钥匙工程。即机器人制造厂商以开发新型机器人和批量生产优质产品为主要目标,并由其子公司或社会上的工程公司来设计制造各行业所需要的机器人成套系统,并完成交钥匙工程。

欧洲模式

欧洲模式的特点是:一揽子交钥匙工程。即机器人的生产和用户所需要的系统设计制造,全部由机器人制造厂商自己完成。

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的特点是:采购与成套设计相结合。美国国内基本上不生产普通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需要机器人通常由工程公司进口,再自行设计、制造配套的外围设备,完成交钥匙工程。

中国模式的走向

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应走什么道路、如何建立自己的发展模式确实值得探讨。罗百辉认为,我国应从“美国模式”着手,在条件成熟后逐步向“日本模式”靠近。

日本模式发展分析

以日本为例,作为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国家,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令人瞩目,无论机器人的数量还是机器人的密度都位居世界第一。

在经历了短暂的摇篮期之后,日本快速跨过实用期,迈入普及提高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可谓处于繁荣鼎盛时期,似乎无所不能。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欧洲和北美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崛起,国际市场的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日本转向了欧洲和北美。在度过了几年的低迷期之后,2l世纪初,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又开始重新焕发生机,尤其是伴随着中国和其他周边国家对工业机器人需求的增长,以及日本本国早年工业机器人因服务期限而带来的更新换代,预期将对日本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为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3季度工业机器人生产额为1093亿日元、同比下降18.7%,连续4个季度下降。在全球经济减速的背景下,中国、欧洲等海外需求骤减是主要原因。

占生产额7成以上的出口额为745亿日元,同比下降26.2%,连续5个季度下降。具体来看,电子配件组装机器人下降37%,应用于汽车制造的焊接机器人下降22%。以中国为中心,电子机器关联产业机器人需求逐步减少。

相反,面向日本国内的机器人生产额为348亿日元,同比增3.8%,连续10个季度增长。国内汽车需求旺盛带动了相关产业用机器人的需求。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