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2011年中国产业的发展大势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 发布时间:2011-04-25
分享到

2010年,中国经济走过了不平凡的一年,钢铁、纺织、房地产、汽车、家电、五金、塑料、煤炭和石油、IT科技等行业都过得颇不平静。对钢铁业来说,兼并重组、淘汰落后、行业准入等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词;纺织业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利润增幅达40%,但在这种高增长的背后,却是原料、劳动力价格上涨等诸多隐忧;土地、信贷、市场、货币,多管齐下的格局,将2010年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推升至前所未有的严厉层面;在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节能惠民产品补贴等多种鼓励消费政策叠加效应的作用下,去年我国汽车产销双双超过1800万辆,创全球历史新高……2011年,这些产业又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应对,成为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2010年,中国经济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切实迈出了一大步,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虽然经济危机的阴影还未完全散去,却又面临节能减排的巨大压力,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被强制淘汰,新兴产业还未完全形成气候,幸亏房地产业仍然坚挺,为各级土地财政做出了巨大贡献,北京、上海2010年仅土地出让金收入就高达1700亿元,约占同级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个别地方的土地出让金高达财政收入的80%以上。我们在责怪房地产业绑架了各级政府、绑架了消费者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幸亏在2010年房地产泡沫没有破灭。但是,这也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说明我们的实体经济还很虚弱,如果我们的新兴产业和制造业没有能够支撑中国经济,将会让我们很多地方政府重新回到10年前的财政水平。城市化发展过快,必须经过一段时期的消化和吸收。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预测,由于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央会有密集的资金投向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多社会资金也会跟随。新兴产业将作为全年经济热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并运营一年,给双方带来了便捷的通商环境,也将促进中国原材料工业与东盟国家的深入合作。从东盟国家工业基础来看,他们在基础工业方面还非常薄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原材料工业的支撑,但是中国在钢材、水泥等行业的产能已经占据全球同行业的半壁江山,完全可以满足东盟工业发展的整体需求,随着中国与东盟工业一体化的深化,中国基础工业与东盟工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提速。

中国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不断有新的突破,是否标志着中国制造业开始了由量变到质的飞跃?是否可以说明中国将不再是一个制造业加工大国?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经常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种是责备中国制造业低端、缺乏科技含量,挣的是辛苦钱,利润微薄可怜;另一种声音是觉得中国制造业发展很快,高铁、航空航天、船舶重工等产业短短十来年时间就赶上国际一流水平……

客观地讲,中国工业化起步晚,进步快,个别领域处于全球领先,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并达到工业化中后期水平,距离欧美发达国家工业化还有一段距离。罗百辉认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来源于中国制造业对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开阔的国际视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由一个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当然,能够跃升到高端制造业水平的企业还只是其中一部分,绝大多数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还将处于加工制造阶段。

虽然金融危机对美欧的打击比较严重,现在还未完全缓过气来,但是目前全球购买力还是欧美较强,主要源于欧美传统的消费习惯,高收入高福利高支出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改变。中国的出口产品主要还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工业性收入至少是欧美同类工人的十分之一,尽管原材料涨价,运输成本增加,中国产品仍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东盟国家比较,虽然他们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具有优势,但是,中国完善的产业链和成熟的劳动力优势还是非常明显。

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也在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塑料制造大国和塑料需求重地,整个塑料工业正呈现出产业集群逐年优化、整体优势逐步提升的新面貌。在这样大好发展形势的驱动下,各国纷纷把塑料行业的投资出口意向指向了这个充满机遇挑战的新兴经济体。产业转移是经济全球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经过多年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本相对充裕,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加快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刻不容缓;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资源比较富集,土地、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基础和条件。加快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的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进一步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随着东部沿海地区比较先进的制造业和高附加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资源、劳动力、市场等优势,通过引进新的要素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

第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优化升级。目前我国整体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分工和产业链的偏低端,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着产业进一步高度化的问题。东部沿海地区要抓住这一机遇,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第三,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优化生产力布局。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这其中包括空间布局的合理化。新形势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可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空间由东向西梯次拓展,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形成更加合理、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

第四,有利于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通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初步扭转了我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十一五”期间,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全面超过东部地区。虽然相对差距有所缩小,但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促进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各地区共同繁荣与发展。

近年来,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陆续出台了支持本地区产业转移的政策,中西部不少省区市也结合自身特点纷纷制定了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意见,为产业跨区域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区域间产业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不仅是本土企业西移,很多跨国公司也加快了布局中西部地区的步伐。二是转移规模明显扩大。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呈现相关联产业大规模转移的趋势。三是转移档次明显提高。过去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主要以能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近年来,中西部一些科技实力雄厚的省份吸引高新技术产业的能力逐步增强,更多地承接汽车、电子、家电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据有关方面统计,2004-2009年,中部地区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家电产量上升15个百分点,同期东部沿海地区汽车和家电的比重则分别下降4个和15个百分点。

随着产业跨区域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前三季度,重庆市实际到位国内资金1408亿元,同比增长84.9%,全年预计突破2000亿元;安徽省1-10月引进省外资金近6000亿元,同比增长51.7%,全年有望接近7000亿元;四川省1-10月引进省外资金 4674亿元,同比增长36.8%,全年将超过5300亿元;湖南、河南、广西等中西部省区市也保持20%以上的增速。初步观察和判断,中西部地区大规模承接东部沿海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势头很可能要延续到“十二五”末期,今后五年将是我国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最为活跃的时期。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是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和国外产业转移而专门制定的国家级规划;当年8月31日,《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指明了方向。各地区、各部门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在承接中转型、在转型中升级。产业转移和承接,往往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要素的重新组合,本身就是一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西部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做到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创新。

二要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产业准入门槛,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把资源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

三要高度重视基础建设。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和产业承接平台建设,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电力、防洪减灾体系、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降低物流成本。推进产业园区整合发展,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

四要不断深化区域合作。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东中西合作,加强“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进一步深化投资、能源、粮食、生态环境保护、人才技术、金融服务业等全方位合作与对接,实现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五要加快机制体制创新。加快推动建立区域间产业联动发展机制、省际间产业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中西部地区要在政府管理、社会服务、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环境,特别要在合作兴办园区、发展“飞地”经济、完善利益分享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创新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建立东中西互动、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

六要正确处理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的关系。做好产业转移与承接工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各级政府的职责在于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

中国塑料产业抢占国际“制高点”

近十年来,中国塑料制品产业每年以高于GDP的增速迅速增长。2009年塑料制品规模以上企业近2万家,工业总产值接近1.1万亿元,占轻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10%。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日前表示,目前中国塑料加工机械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并由设计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先进的自主研发强国。塑料合成树脂生产、塑料制品加工均位居世界第二位,前者由大量依靠进口树脂逐步转为立足国内多品种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后者则由加工为主转向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品牌产业。

罗百辉表示,中国内地对塑料有着旺盛的需求,特别是汽车、摩托车所需汽车零部件,塑料建材、塑料包装等领域。而伴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持续高速增长,塑料管道管件、型材、板片材、保温隔热材料、塑木材料等塑料建筑材料系列化、多样化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据罗百辉介绍,日前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在成都揭牌,此委员会由72个国家成员组成,下设秘书处,分别拥有在美国的热塑性材料、英国的燃烧行为、德国的耐化性和环境老化等10个分技术委员会和69个工作组,负责塑料术语、通用方法、热塑性塑料产品、热固性塑料产品、塑料制品、泡沫塑料、增强塑料纤维产品等塑料及相关产品的国际标准编制、修订,现已制订塑料国际标准625项。

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上任秘书处设在美国,并于今年到期。此前,德国、俄罗斯和中国均提交申请承担此项工作,最终我国塑料产业的飞速发展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认可,同意将其设在中国。经国标委同意,目前该组织的秘书处挂靠在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国际标准化组织塑料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挣得预示着我国将拥有国际塑料标准制订的更多“话语权”并占领“制高点”,提升塑料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塑料及相关产品标准体系建设。

中国家具产业跻身未来第一产业

中国家具产业在过去30年经历了幼稚期、成长初期,现在处于成长中期,到2015年以后,才会真正进入成长成熟期。据深圳市家具协会介绍,中国家具产能已经占据全球的25%,成为经名符其实的第一家具制造国。而刚刚改革开放的1978年,我国家具才有区区13亿元市场,现在总额已经达到7000多亿元。按照过去三十年平均22.2%的增长率来看,到2015年时,这个行业将会达到24300亿元的总产值。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比上一年增长了15.5%,家具产业超过建筑、装饰材料、汽车增长,增速是35.5%。2010年前三季度,其中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增长18.3%,其中家具产业贡献了38.4%,是增长最快的行业。

中国家具出口量占全世界的比例大概在22%左右,其中美国、欧盟市场占中国家具出口量75%以上。随着“十二五”国家把经济战略由出口主导型调整为内需主导型,大力促进内贸发展,家具行业应该迅速调整战略,“外销”和“内需”并重发展的同时,有必要加大国内市场的开拓。传统的国内家具营销模式是利用独立店、有全国大型连锁、地方连锁、大型超市等渠道进行销售。而依托电子商务,家具行业获得新的有效营销模式,满足了大批年轻人的家具需求。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移动商务专家咨询委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汝林表示“团购网是这两年国内新兴的电子商务模式,家居搬到网上销售后获得良好回馈。比如曲美家居通过网络团购在40天内就被秒杀1.3万套,总价值超过1亿元。”,电子商务代表的是现代科技对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家具放在网上卖使消费者足不出户可以为自己的房子添置家具。随着物联网、移动支付以及云计算的发展,未来消费者利用资源将会更加简洁、方便。未来家具业依托电子商务业将迎来更大的转型升级机会。

家具行业的CBD模式将成为家具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发展模式。这是一种集制造、商贸、物流、园区社会为一体,具备有效集聚效果的产业集中发展模式。据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介绍,中国家具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四川省,其中广东占据了中国家具行业总产能的 50%,浙江15%,环渤海8%~10%,东北不到15%,四川将近10%。这些地区主要是以自然集聚的方式形成的家具产业链,大多以粗放生产经营,产业聚集程低,致使产业链上下游链接不紧密,提高了家具整个行业的成本。比如,深圳是家具制造业中心,但不是物流中心,配货只能去蛇口,采购原材料要去东莞。业内人士认为,家具行业过去的集聚是自然形成的,“十二五”可以借助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有序转移产业的契机,发展有效集聚的CBD模式。

据了解,欲建成中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大的家具原辅材料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的河北香河亚太国际家具材料城、武汉中国家具CBD在2009年的相继开业,为 “十二五”期间CBD“家居销售、生产、研发、服务”于一体,形成产销一体的模式开辟了先例。正在规划的昆明家具产业园区,未来将有8万人入住,在未来武汉汉川家具园区将有14.4万人,在CBD,以后的制造业基地不再像以前一样使所有的工厂建仓库,建生活配套设施。仓库和生活配套设施集中建在园区,避免了不同企业的重复的建设,最大化的利用了场地。在家具CBD,企业不需要再建展厅就可以解决批发、零售、产品展示的问题。半成品或者原材料可以跳过仓储直接放到采购物流部分,需要的时候由采购物流供应商送生产车间。工业制造、商贸、园区社会各自都有自己的主轴。

中国汽车等6产业发展进入拐点

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1806万,上海通用增长42.8%,东风日产增幅超过40%,奇瑞增长36.2%,北汽集团增长18.3%,广汽本田、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等主流汽车企业也都在刚刚过去一年时间里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城市在扩大,经济在发展,人们用车的刚性需求在增加,或许这也正是“油价7时代”、道路日益拥堵、停车位难找也无法阻止产销达1800万辆的根本原因所在。就在国内的汽车销售市场一举打破世界纪录之后,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内的汽车销量还有继续扩大规模的空间,而且佐证这一观点的是:中国汽车市场上千人保有量仍比较低,美国的千人汽车保有量是800辆,而中国与之相比还不到100辆,即便在未来不能达到美国的保有水平,若是达到一半,那就将有5亿多辆的规模,未来的市场空间可以说是巨大的!

1月22日,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和中国经济网联合发布预测报告,对2011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做出预测。报告认为,2011年汽车、家电、有色金属、钢铁、煤炭和石油6个行业都将依次进入行业景气上行期。其中,作为宏观经济的先行指标,汽车行业景气在2011年上半年将维持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小幅上升态势;家电行业将紧随其后,于2011年一季度步入景气上行期;有色金属行业景气则很有可能于2011年一季度末出现拐点,随后景气稳步上行;而钢铁、石油和煤炭行业2011年上半年仍将维持景气下行态势,下半年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提升而逐步步入景气上行期。那么,新的一年,国内车市究竟是看涨还是看跌呢?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2011年车市在过去两年的“井喷行情”和“透支消费”的背景之下,伴随各项刺激汽车消费政策的“熄火”,必然会进入到一段长期而深层次的调整期,甚至是出现一种可怕的同比负增长态势。罗百辉表示,虽然我们破了世界纪录、成为世界第一产销大国,但就整体行业实力而言、从与之配套的相关产业而言、从本土的汽车文化而言,我们的市场看上去更像是个中了彩票大奖的“暴发户”,似乎一直都没能走上一条科学平稳的发展道路。因此,若以每年的产销量多少为预测依据的话,显然非常不靠谱。就目前状况而言,我们不能跟美国比,虽然国人的汽车购买水平在提高,但全社会的承载能力却是十分有限的。中美国土面积相当,但美国可利用土地面积是中国的两倍,人口也只有中国的1/4,更何况我国的道路交通建设程度还达不到美国的水准,依此来计算,中国的汽车保有量也顶多只是美国的一半。或许,在今后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上,我们更应该向欧洲、日本等国看齐,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形态推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老盯着美国的“量”不放。

――汽车行业将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报告认为,2011年上半年汽车行业景气将维持2010年四季度以来的小幅上升态势。但考虑到2011年汽车消费政策收紧、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等因素的影响,全年行业景气回升幅度有限。预测显示,2011年行业销量将由快速增长向平稳增长过渡,预计全年我国汽车销售量可能达到2000万辆,比上年增长11%左右。

――家电行业将维持适度增长状态,2011年一季度行业景气将步入上行阶段。报告认为,在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国家促进家电产品销售的相关政策、家电 “十二五”规划出台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11年全年家电行业将维持适度增长状态,景气仍处于较高水平,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的销量仍将持续高速增长,农村市场仍然潜力巨大。

――有色金属行业景气将呈现先下滑,后企稳回升的态势,2011年一季度末景气将触底回升。报告认为,受供需紧张与投机等因素的影响,2011年有色金属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钢铁行业景气将呈先下滑、再小幅震荡上行的走势,下半年将步入景气上行期。报告认为,考虑到2011年我国经济可能在下半年重回复苏通道,预计钢铁行业景气在2011年上半年维持下滑走势,下半年将步入景气上行期。预测显示,2011年我国成品钢材产量仍将维持上涨走势,但增速较2010年小幅下滑。

――煤炭行业景气在2011年上半年将继续下滑,下半年行业景气有望企稳回升。报告认为,据先行合成指数和经济走势分析,2011年上半年煤炭行业景气将继续下滑,考虑到2011年经济可能在下半年重回复苏通道,下半年煤炭行业景气有望企稳回升。

――石油行业景气在2011年上半年将继续下降,下半年有可能步入上行期。报告认为,据先行合成指数走势分析,2011年上半年石油行业景气将有可能继续下降;随后,随着我国经济景气的回升,以及下游行业景气开始上行等因素,石油行业景气有望在2011年下半年走出低谷,步入复苏扩张期。

此外,报告还对我国进出口形势进行了预测。报告认为,2011年我国对外贸易将保持稳定增长,但增速较2010年明显回落。整体来看,进口情况好于出口,贸易顺差与2010年基本持平。预计2011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约为36091亿美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出口额约为18935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进口额约为17156亿美元,同比增长23%。

报告指出,2011年,我国进出口面对较强的不确定性,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出口的影响:首先,2011年世界经济总体处于温和增长阶段,但由于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仍存在一定风险。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低于2010年增速,约为4.2%。这将对2011年我国出口造成影响。其次,2011年我国GDP仍将保持较高增长,增速约为9.8%;“十二五”商务规划提出内需、进口双扩容,进口促进政策的落实将有力促进我国进口。第三,2010年我国进口价格大幅高企,出口价格回升缓慢,贸易条件明显恶化。2011年,国际大宗商品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我国进口价格上涨的趋势极有可能继续,我国贸易条件有可能继续恶化,由此将对贸易顺差造成一定的直接与间接影响。第四,人民币升值压力和贸易摩擦对进出口的影响不容忽视。但是,整体来看,我国进出口的发展仍是机遇大于挑战。

中国钢铁产业进入高成本时代

产量持续增长但利润率却一直下滑,这折射出中国钢铁业的经营困境。1日2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全年粗钢产量近6.27 亿吨,同比增长9.3%,再创历史新高。在产量大增的同时,钢铁行业的利润率在国内工业行业中却是最低的。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负责人罗百辉分析认为,随着宏观经济政策转向以调结构、转方式和稳增长为重心,以及受世界经济复苏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用钢行业需求强度下降,原燃材料价格高位坚挺,钢价总体上呈波动上行态势。在钢材市场总体上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企业盈利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

我国经济平稳发展,钢材需求保持增长。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2011年国家将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高达1000万套,同比增长72.4%;国家在农田水利设施等农村建设也将投入大量资金;可再生能源、环保产业、铁路和城市地铁建设也将迎来建设高峰。

从总体上看,2011年市场需求仍较旺盛。由于即将迎来“春节”长假,市场进入冬歇期,春节长假结束前钢材需求会有所下降,钢价将呈平稳运行态势;春节后受需求恢复增长影响,钢价有望出现上行走势。

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钢材出口难度加大。据海关最新统计,2010年我国钢材出口4256万吨,同比增长73%;进口1643万吨,同比下降 6.8%;铁矿石进口61863万吨,同比下降1.4%。2011年我国钢材出口环境不乐观。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去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2011年全球贸易量增速将由2010年的11.4%下滑至7.0%,联合国则预计由2010年的10.5%下滑至6.6%;在 2010年我国出口的钢材中,向韩国、印度及东盟的出口量,占全部钢材出口量的48.2%。由于韩国新增钢铁生产能力1500万吨,我国向韩国等国的出口将有所减少;受美国、日本等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冲击,人民币升值加大,钢铁企业出口成本进一步上升;国家严控“两高一资”产品扩大出口以及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出口限制措施等,使今年我国钢材出口难度增大,不利于国内市场供需平衡。

钢材库存略有增加,钢材市场仍是供大于求的局面。截至2010年12月末,全国26个主要钢材市场5种钢材社会库存量合计为1324万吨,环比上升 18万吨,升幅1.36%,是连续6个月环比下降后的首次回升。社会库存总体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7.43%。由于天气寒冷,又临近春节,建筑项目纷纷停工,使长材库存升幅明显,钢筋、线材库存分别环比上升4.75%和19.00%;板材库存则继续下降,其中热卷库存下降3.95%,中厚板和冷轧薄板库存分别下降0.36%和0.34%。总体来看,钢材库存仍居高位,钢材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

原燃材料价格继续上涨,推动钢铁企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美国推出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原油、铁矿石、焦煤、废钢等价格均大幅上涨,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压力。此外,煤、电、成品油和运输等价格也明显上涨,节能减排、治理污染将增加成本开支,税赋、资金、人工成本也呈上升趋势。总体看,2011年钢铁行业将继续处于高成本运行区间,仍将面临“高成本、高价格、低效益”的运行格局。后期市场需要关注3个主要问题:

一是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央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钢铁需求。201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8%,比上年回落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19.5%。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和新开工项目大幅下降,将对钢材特别是建筑用材的需求影响较大。

二是为控制通胀预期,中央定调2011年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继去年连续6次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后,今年1月20日,央行再次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近3个月内的第4次上调,市场流动性将有所降低。

三是钢铁行业进入高成本发展阶段,在钢材市场总体上仍处于供大于求的形势下,下游需求增长放缓,企业盈利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钢铁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上升压力,内部挖潜、降本增效成为企业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科技产业7项发展趋势

1. 电信产业:3G网络越来越平易近人

中国的 3G 网络布署在 2011年仍将处于早期阶段,但关注焦点将持续由扩展网络覆盖率,转向增加网络使用费率的可负担性;估计中国3G网络注册用户将在2010年达到4,700万,较09年成长3.5倍,至于2011年该人数将成长至近1.4亿。

2. 电视机市场推手:LED背光与连网功能

在经历了艰难的2010年下半年,中国本土电视机制造商试图以 LED背光机种与连网电视来重新拉抬市场买气;估计 LED背光机种将表现不错,2011年市场渗透率可达40~45%,并有助于提升产品平均售价(ASP)。

至于连网电视则得碰运气,因为目前中国的电视节目内容审查机构──国家广电总局(SARFT),十分忠于其执法角色,也因此拖慢了电视机厂商在 2009与2010年开发内容入口网站的速度。但是内容供货商与Skyworth、TCL等电视机厂商之间的伙伴关系已经逐渐稳固,因此 2011年应该会看到更多后续发展。

3. 消费性电子市场欣欣向荣

2010年中国消费性电子市场规模估计达到约1,510亿美元,而且可望在2014年进一步扩充到2,190亿美元规模,平均年复合成长率约8%。罗百辉表示,近期内中国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销售量成长速度会高于销售金额,因为入门款或低阶产品仍占据出货大宗,主要是因为中国消费性电子买主已经扩展到偏远地区居民、或是来自较小城市的低收入劳工阶级。

4. 平板计算机风潮

与笔记本电脑相较,平板计算机在价格上便宜五成、重量也仅有的20%,却有笔电八成的实用性,对市场有百分之百的扰乱作用。目前深圳的平板计算机产业正如火如荼发展,并预期采用ARM核心处理器、Android平台的平板计算机产品成为2011与2012年的市场主力。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2011年中国平板计算机销售量将达250万台(但它们通常低估)。

5. 廉价PC

在五年前,中国都会区消费者如果想要买台计算机,通常得准备2~3个月的薪水;但这几年来,中国民众收入增加、PC价格大跌,能负担得起新PC的消费者数量达到几千万人。在2000年到2010年间,中国的PC市场平均年复合成长率为创纪录的20%,出货量估计到2014年以前将维持一年10~15% 的成长。

6. 在线视讯

百度所推出的在线视讯网站奇异(qiyi.com),将是2011年众所瞩目的焦点;该网站执行长龚宇最近曾表示,网站应可在2012年第四季开始获利,2013年全年度营收可达到3~5亿人民币,为中国另外两家在线视讯网站优酷与土豆带来威胁。不过这个市场的广告营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吸引越来越多广告主。

7. 社交网站

可望在2011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中国科技业者,除了社交网站「人人网」,还有锁定儿童社交网络用户的在线游戏开发公司淘米(编按:知名游戏“摩尔庄园”的开发商);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社交网站使用人数达到约2.1亿,该数字在2009年12月为1.75亿。

目前中国社交网络领域仍然与世隔绝,外来业者如Facebook通常是被阻挡在外;但这种情况在2011年可能有所改变。据了解,Facebook执行长Mark Zuckerberg日前赴北京拜访百度,试图在中国市场寻找更多盟友。

中国房地产业仍处价格上涨中

1月25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REICO工作室发布《2010年度中国房地产市场报告》。报告认为,2011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仍存在一定上涨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2011年尤其是上半年房地产市场的政策环境仍会很严厉,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要求一定会要求继续控制房价的上涨,抑制住房投资投机需求的政策仍将从紧。

报告指出,房价上涨的压力源于:一方面,2010年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仍较充裕,年末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与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的比例约为 1.83,与2009年末持平。从资金压力的角度,短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主动降价的动力并不强。另一方面,2010年末虽然已经经历两次加息,但利率水平总体来说仍处在低位,负利率状况仍然存在,市场对未来通胀预期仍然较高,房价存在一定的上涨压力。

报告维持了“2011年房地产市场基本平稳”的看法。报告预计,从供给方面看,2010年增加的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将会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形成市场供给,房地产市场供给将会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从需求方面看,2011年经济增速下降,在上半年通胀预期持续、政策环境严厉,下半年通胀压力减轻、政策继续加紧可能性降低的预期下,伴随市场供应量上升,预计2011年房地产市场需求总体将保持小幅增加。

报告预计2011年房价将保持基本稳定,在“稳物价”的政策环境下,不排除少数月份出现房价波动的现象。

报告着重指出,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投资增长和住房供给结构将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城镇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限价房、城市棚户区改造、煤矿、林区、垦区的棚户区改造和危旧房改造。2009年加快棚户区改造成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之一,中央加大了对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2009年城镇保障性住房竣工大约250万套,约占当年城镇住宅竣工套数的28%;城镇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大约为1.5亿平方米,大约占当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的20%。2010年新开工建设580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年底将新增370万套城镇住房,约占当年城镇住宅竣工套数的35%;新增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约2亿平方米,大约占当年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的25%。

2010年全年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大约为8400亿元,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增加约5个百分点,即在2010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3%的增长幅度中,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增幅为5%,商品房完成投资增幅为28%。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2011年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缓解群众在居住方面遇到的困难,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

2011年规划新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年底将新增600万套城镇住房,约3.6亿平方米。预计2011年全年保障性住房完成投资大约为1.3万亿元,将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加约10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约1个百分点。

报告认为,由于保障性住房以棚户区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为主,2011年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会形成对商品房市场需求明显的“挤出”效应,反而在城镇居民住房困难问题的解决方面,保障性住房建设将成为商品住房市场的有益补充。

中国纺织业告别低成本时代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初步估计,2010年我国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利润突破2000亿元,利润增幅达40%。但在这种高增长的背后,却是诸多隐忧。展望2011年,原料、劳动力价格上涨已成定局,纺织业将痛别低成本时代。

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纺织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认为,2010年,我国纺织行业产值增长显著,产销衔接平稳,增加值贡献稳步提升;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显著,均创历史新高;投资总额持续增长,服装业投资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不断加快;出口持续增长,国际市场份额继续上升,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内需市场保持旺盛,行业内销贡献持续增强;行业运行质量稳步提升,赢利能力不断提高。

会议详细分析了2010年以及“十一五”期间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首先,投资总额持续上升。2010年全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达4006亿元,较2005年增长1.51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20.19%。新开工项目数量达8388个,较2005年增长75.66%,“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1.93%。

其次,纺织出口持续增长。2010年纺织行业出口总额为2065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75.72%,“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1.93%。同时,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持续提高。

再次,内销市场支撑作用明显。“十一五”期间,纺织内销产值同比增速持续高于出口交货值的同比增速,而且阶梯状上升特征明显。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增速一直高出全社会零售水平,2010年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增速为24.8%,高出同期全社会增速6.4个百分点。

会议认为,纺织行业的持续增长还体现在产值、主要产品产量、行业赢利能力等方面的增长。

产值持续增长。2010年纺织行业总产值达到47650亿元,较2005年增长1.31倍,“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为18.22%。因销售产值与工业产值增幅相近,2005年~2010年,纺织行业产销衔接一直稳定在97%~98%之间。

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2010年国内化纤产量达到3100万吨,较2005年增长了86.21%,“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3.24%;纱产量达到2730万吨,较2005年增长88.21%,“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增速为13.48%;布产量达到790亿米,较2005年增长63.09%,“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0.28%。

行业赢利能力增势明显。2010年纺织行业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分别为5.44%、13.89%,较2005年分别提高1.91、4.72个百分点。

同时,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趋势明显。2010年1~11月,东部地区纺织投资额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比例为52.93%,较2005年下降了21.04个百分点。中、西部分别提升17.96、3.08个百分点。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纺织工业抓住了全球化的重要历史机遇,国际竞争力得到充分发挥,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水平也进一步提高,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日益紧密。2010年行业出口随国际市场同步复苏,在低基数上实现较快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发展明显加快,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为我国纺织行业出口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中国纺织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展望了2011年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分析了有利和不利因素。会议认为,目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恢复期,但由于发达国家的高失业率、新兴经济体的高通胀,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内经济增速将呈现下行趋势,主要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从宏观方面分析,2011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一松一紧”,财政政策以调整结构为主,更多地支持民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货币政策将以稳健为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保持缓慢升值态势;棉花、化纤等纺织原料仍将延续目前的高位运行。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