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蓝色制造扬帆起航

文章来源:济南华展展览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1-12-29
分享到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陆地资源正日益枯竭的今天,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正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陆地资源正日益枯竭的今天,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正越来越受到重视。2011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成为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在这一重大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半岛地区的海洋仪器仪表装备制造、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洋船舶、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与海洋资源开发息息相关的蓝色制造产业正扬帆起航。对机床工具行业而言,这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海洋仪器仪表装备

科研成果产业化进入实质阶段

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离不开海洋仪器仪表等先进装备的帮助。本刊记者采访了解到,山东集中了一大批海洋科研院所,其中仅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青岛,就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知名研究科研机构。随着技术条件的成熟以及市场需求日渐增大,这些科研机构的相关科研成果正陆续转化为产品,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为例,该所正在促进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并已进入实质性阶段。该所所长刘孟德此前向媒体透露,他们通过建立国际合作基地,已成功地将乌克兰、俄罗斯等国家的海洋仪器先进成果拿到青岛转化。还与20余家单位合力发展海洋监测设备产业。如今,该所的海洋监测设备年产值已超过1亿元。记者了解到,该所还将在青岛高新区规划建设占地200亩的产业化基地,目标是建设成一个以青岛市为中心,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海洋仪器设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10月25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产业处工作人员王先生告诉本刊记者,目前,他们的产业化工作已经启动,在青岛高新区的土地刚刚办下手续,预计明年将开始厂房建设。他透露,到时候采购生产设备,国产和进口设备都会考虑,至于具体采购量有多少、购买哪些设备,目前还在进一步规划设计中。

记者了解到,海洋仪器仪表主要有,海洋资料浮标系统、海洋水声探测设备、海洋水质污染监测设备、海洋台站自动化监测设备、船舶气象仪器、水文测量仪器等。

据介绍,仪器仪表制造企业,对数控机床尤其是小型加工设备有一定的需求。烟台塔山仪表公司工作人员介绍,仪器仪表制造主要用的加工设备包括磨床、摇臂钻等。北京一家数控设备公司人士介绍,他们针对仪器制造行业推出了微型车床、车钻铣于一体的多功能工具机床、微型钻铣床等微型高精密机床。此外,一些厂家还专门生产仪表机床,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海洋生物医药

强势扩张间接拉动机床消费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海洋生物医药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新兴产业。记者多方查询了解到,目前,半岛地区主要的海洋生物制药企业有,位于威海荣成市的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位于青岛市的黄海制药、华仁药业,位于烟台蓬莱市的北大高科、诺康药业等。这些企业不仅产品市场占有率非常高,而且资本相当雄厚,有的是上市公司控股企业,有的本身就是上市公司。

公开资料显示,山东达因海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股东之一,是已在深交所上市十年的山大华特科技股份公司。山东达因的主营业务为生产销售中西药制剂及原料药。华仁药业同样是一家实力不可小觑的制药企业。去年8月,该企业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首次公开募集资金总额7.5亿元。黄海制药、北大高科、诺康药业等制药企业实力同样非常雄厚。

近年来,这些海洋生物制药企业迈开了快速扩张的步伐。今年3月,华仁药业募投项目开工奠基,该项目总投资5.15亿元,将建设一个国家级大容量制剂工程中心、一个非PVC软包装大输液车间、一个血液净化产品生产车间、一个SPC组合盖车间、一个非PVC输液包装膜材车间。去年8月,蓬莱诺康药业启动总投资4亿元的扩建项目,分两期建设原料车间、综合办公楼、综合制剂车间、仓库、相关配套设施以及药用辅料车间。黄海制药、北大高科、达因等企业也纷纷以“大手笔”扩大生产规模。

记者了解到,山东济南、青岛、烟台、东营、聊城、潍坊等地分布着一大批制药机械生产企业,如济南志德制药机械公司、青州精诚制药设备公司等,有着较大的机床消费潜力。蓬莱制药机械厂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他们的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是数控机床。山东聊城观航设备公司负责人介绍,制药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大量采购制药机械,必然会刺激制药机械厂家的机床消费。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制药机械行业对机床的需求比较广泛,车床、铣床、磨床、刨床等都有很大的需求。

海水资源开发利用

设备国产化提速带来机遇

山东是工业大省,同时又是水资源比较匮乏的省份之一。特别是半岛地区和黄河三角洲地区,因缺水而造成停产、限产现象时有发生。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近年来,半岛地区在海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走在了前列。

记者了解到,目前,青岛、烟台、威海均启动了海水淡化工程项目。仅在青岛,就有大唐黄岛发电厂和华电青岛发电厂等企业建成了海水淡化工程。投资10亿多人民币的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是我国目前最大的中外合作建设海水淡化项目。此外,华能威海电厂、荣成石岛海水淡化工程等都已投产,烟台还将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厂。潍坊与中科院合作的海水淡化工程,将形成日产4万吨的淡水和年产800万吨盐的生产能力。

本刊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海水淡化工程项目的设备均从国外引进,由于投入非常大,造成项目运行成本比较高,有的甚至无法投入运行。针对这一问题,一些项目中国产设备的比例越来越高。以大唐黄岛发电厂为例,不仅拥有国内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同类技术规模最大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我国首台单体容量最大、规模最大、占地面积最小的10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也在该厂投运。与进口设备相比,国产化海水淡化设备整体造价降了三成左右。

根据相关部委出台的《海水利用专项规划》,2020年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90%以上。有关报道称,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设备国产化率不到60%。这就意味着,随着海水淡化项目中设备国产化的比例不断提高,未来国内海水淡化设备厂商,尤其是膜设备等核心部件制造企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上海证券报称,中国海水淡化设备未来10年投资规模将高达120亿-140亿元。

海水淡化生产设备国产化提速,必然会带动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业发展,从而惠及上游的机床工具行业。以青岛为例,预计到明年,海水淡化产业年总产值达到60亿元,带动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技术服务等行业产值增加200亿元。至2015年,海水淡化产业年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技术服务等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海洋工程装备

智能化趋势要求设备精度高

据了解,海工装备业涉及海洋油气开发、海工平台制造、配套设备制造、油气开采服务以及设备设计总承等多个行业,已被列入十二五高端重点突破方向之一。山东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随着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出炉,半岛地区在海洋工程装备方面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半岛地区已初步形成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中心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东营为中心的浅海油气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北海船舶重工的10万载重吨浮式生产储油船,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大型起重铺管船,烟台杰瑞石油装备技术有限公司的固井设备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位于潍坊的山东墨龙石油机械公司凭借油管、套管等产品,已成为业内知名的石油装备制造服务商。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一些国内外海洋工程装备巨头已纷纷在半岛地区掘金。中船重工、中海油、中石油、中集集团,以及来自韩国的大宇、三星等已在该区域投资建厂。今年4月,由日照市与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的JES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合作,计划总投资100亿元的日照海洋装备制造基地暨瑞盛海工项目开工,项目投产后将成为国内最大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

随着海工装备智能化发展趋势,用户对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也将进一步提高。山东墨龙石油机械公司设备动力部张先生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在加工中车、铣、刨、磨等机床基本上都用得到。他透露,近年来,公司每年都会淘汰一批老设备,增添新的设备。增加的基本上是数控设备,国产和进口产品基本上各占一半。

海洋船舶

造船产业链“激活”机床需求

从地理位置上看,在日本、韩国和中国构成的世界造船业金三角中,山东半岛处于这个金三角的中心。无论是从地理位置,还是从自然条件来看,山东半岛都是世界上最合适发展造船产业地域之一。目前,青岛、烟台、威海都将造船业作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已形成三大造船基地。

目前,青岛已经形成了海西湾、女岛等造船基地,武船重工、北船重工等知名企业在这里“安营扎寨”。这里不仅拥有国内最强、国际一流的造修船基地,船用曲轴、柴油机等核心零部件还实现了“青岛造”,形成了船用曲轴、船用柴油机、造修船、港口及船用机械、船用锅炉、船舶电力推进系统等产业链条。今年以来,总投资3043万美元的青岛齐耀瓦锡兰菱重麟山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等项目也在青岛落户。

在烟台近千公里的海岸线上,云集了大宇造船、中柏京鲁船业等22个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世界第一条半潜式游艇专用运输船、第一艘圆筒形储油加工船等一系列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也都诞生在烟台。“十二五”期间,烟台造船业将挤进千亿元产业行列。

资料显示,目前威海市共有船舶企业112家,主要产品有多用途集装箱船、汽车运输船、散货轮、化学品船、远洋捕捞渔船等十五大类,拥有黄海造船、三星重工业、三进船业、荣成伽耶船业、山东百步亭船业等造船企业。许多船厂手里握着大把订单,一些骨干企业生产任务安排到了2013年。

此外,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游艇业也让半岛地区的制造业“沾光”。统计数据显示,到2008年底,山东共有游艇及配套企业100余家,具备年产游艇2600艘的能力。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出炉后,吸引了总投资7070万美元的青岛明天澳普兰游艇产业等项目。据悉,山东将承接国际游艇制造业转移,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内外知名的研发制造中心、展销中心和零部件集散中心。

据了解,一艘大型轮船部件多达数万个,对机床的依赖和需求非常大。例如柴油机曲轴加工,需要车床、铣床、磨床、卧式车铣中心等设备,其他部件的加工还需要数控立车和数控落地镗铣床等设备。加工螺旋桨需要五坐标联动数控龙门铣床。

新能源

风电设备产业催生新商机

山东半岛坐拥黄渤海,拥有3000公里的海岸线,有着丰富的风电资源。根据规划,未来五年将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2个百万千瓦级近海风电基地,在条件较好的区域建设近海风电场。在能源日渐紧缺的背景下,国电、大唐、华能、国华等企业纷纷布局山东沿海,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风电产业正“风生水起”。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半岛地区的各个城市都在大力发展风电项目。在龙头城市青岛,已建成4处风力发电场。在威海,作为我国最早发展风力发电的地区之一,该市已建成风力发电场4处,在建风电场5处,还有多处项目正在推进;在烟台,截至2010年底,全部完工的风电场总数已达到17个,居全省第一。 潍坊、滨州、东营等城市也在规划或正在建设风电项目。其中,潍坊与国电公司合作投资500亿至1000亿建设深海风电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亚洲第一的风电规模。

风力发电项目的快速推进带动了风电装备产业。目前,半岛地区风电装备产业已初具规模。以青岛为例,已拥有风力发电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企业10家,除华创风能一家整机组装企业外,蒂森克虏伯、SSB、贝克曼沃玛、亨利安等世界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先后落户。此外,东方铁塔、武晓集团等本土企业也开始涉足风力发电塔结构。在威海,不仅规划了两处风电装备产业园,当地机床企业华东数控与德国希斯庄明已开始风电设备柔性生产线的合作生产。在烟台等城市,也有多个风电设备制造项目落户。

加工风电设备变速箱等部件,需要大量高效、精密的数控机床,例如数控落地铣镗床、大型卧式加工中心和龙门加工中心,以及数控成型铣齿机和数控成型磨齿机等。针对风电行业的特点,目前,齐重、秦川等国内机床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推出了多款量身定做的设备。

链接

半岛蓝色经济区简介

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根据规划,到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