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凭什么看上了伊斯卡?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5-08-12
分享到
说起股神巴菲特,想必没有几个不认识他老人家的。但是谈及伊斯卡,我想除了工业圈儿里的人,知道她的或许就不多了...

虽然文艺复兴的天才科学家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伟大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以及飞机的发明者奥维尔·莱特兄弟等众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发明大咖们所处行业甚至时代都各不相同,但是笔者第一次看到他们的名字集体出现在某一场合是在2012年伊斯卡刀具首推IQ系列产品的时候。说实话,当时的印象或者说感触并没有那么深刻,甚至错误地认为没准儿是由于诸如“犹太”或是“科技榜样”等原因才使得伊斯卡将这些大咖们搬上其演讲PPT。然而直到笔者本人有幸走进伊斯卡位于以色列特芬的总部,进行参观并了解之后,当再次看到这些伟大人物跃然荧屏的时候,才忽然意识到包括伊斯卡在内的这些名字的内在关联,是因为他们都有着突破常规的创新能力,以及由此带给行业乃至世人的巨大贡献。

而此前对于伊斯卡文化或者其发展的些许不解也终于在特芬之行中找到了答案。

荒漠变花园

当笔者跟随伊斯卡用户一行抵达伊斯卡特芬总部的时候,第一印象就是这哪是工业区嘛,明明就是一个公园:这里遍铺草坪,蜿蜒的道路两侧点缀着富于艺术气息雕塑及以色列特色的蔷薇灌木,各种叫不上名的花朵竞相开放引来蝴蝶、鸟儿驻足。置身于此与徜徉在景色秀丽的公园有何不同?

故而当大家被告知,1982年当伊斯卡迁址于此的时候,这里还仅仅是一个岩石遍布的光秃秃的戈壁时,从大家瞪大的眼睛中您可以读懂那份惊讶。

从1982年伊斯卡在特芬建立第一个生产分厂开始,到现如今这里已经有35座功能不同但又相对独立的建筑楼群,之所以说其相对独立,是因为每个不同的分厂(或者说大楼)由于承担的制造任务不同,而设置了相应的设计研发部门、并配有独立的餐厅;以至于工厂虽大,但是对于在每一处工作的员工而言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却愉悦地工作,心情和效率自然也就不是问题。

荒漠变花园的奇迹,无疑令初到这里的人充分感受到了伊斯卡的创造奇迹,用“霸气外露”来形容毫不为过。

高端五轴竟成“标配”

如果说伊斯卡总部的硬件设施已经让大家艳羡不已的话,那么当你真正走入其生产环节的时候,才能切身体会到伊斯卡制造的魅力所在。

在伊斯卡特芬总部的每个工厂虽然其加工任务各有不同,刀片压制、刀具制造或者非标刀具的设计生产等等,但是诸多不同的生产车间却有着众多显著的共性让有幸前来参观的我们印象深刻:

不管您进入伊斯卡特芬的哪个工厂,或是哪个车间,最先吸引你眼球的绝对是穿梭于其中的AGV小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自动导引车,即运载式机器人)。在当下国内对于“工业4.0”、“智能制造”热议的今天,想必大家对于AGV的应用也不会陌生,然而之所以还是会震撼或者说让大家印象深刻是因为伊斯卡总部AGV的普及率实在是太高,而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整个生产环节无人化程度的高低。

说起自动化工厂,物料的搬运其实只是其中一个环节,而制造环节的自动化程度高低更为重要。在伊斯卡特芬总部其自动化生产程度之高更是可圈可点。在参观环节,伊斯卡工作人员重复频率最高的一句话就是“Design and manufacture by Iscar”(伊斯卡自主设计和制造),这其中除了为生产某些特殊产品而量身定制的专机,更多的则是为了完成某些制造工艺而设计开发的自动化加工单元。机械手、桁架系统在伊斯卡的工厂是十分普及的自动化工艺系统,一个工人每班次同时看守5、6台加工设备更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虽然现场操作人员执行的是三班倒制度,但是对于这些加工设备来说却是每周7天,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其效率之高、自动化程度的普及让笔者不禁想起伊斯卡近期在持续加温IQ系列新品时的一句宣传语:没有时间停机!

值得一提的是,在伊斯卡工厂里,除了那些“Design and manufacture by Iscar”的设备之外,市场上通用的加工设备自然是不会缺少的,而且几乎全是高端五轴加工中心,伊斯卡某一个车间就有近50台这样的设备,而在其介绍的时候只不过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样的加工设备,伊斯卡每五年就会更新一次。试想如果我们不用最好的加工设备,又如何告诉用户我们加工出来的刀具产品是最优的呢?”

每个非标刀具背后都有一个成功故事

之所以想说说伊斯卡特芬总部的非标刀具生产,并不是因为这里顶尖的加工设备或是其他什么土豪硬件设施,而是因为参观过程中解说人员一句“每个非标刀具背后都有一个用户成功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各位。

伊斯卡会将从全球各地各行业搜集到的用户对于特殊加工的需求反馈到这里,然后由专门的刀具设计及开发工程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反馈、研究设计,并在全球最先进的40多台五轴加工中心加工出刀具并进行试切试验,一切ok后再迅速交付给用户。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各行各业的用户均有惠及。这些非标刀具在满足用户对于特殊加工的同时更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而这恰恰是伊斯卡刀具的发展哲学之一:将不断创新的技术融入最新的刀具设计与研发,从而为用户带来真正的财富与成功。

为什么是伊斯卡?

1876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发明电话、1880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电灯、1901年奥维尔·莱特兄弟发明飞机、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毫无疑问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正是有了一个又一个诸如以上伟大的创新,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文明不断向前。

当历史的时针指到1978年的时候,来自伊斯卡刀具的Yossi Pano发明的自夹式切断刀(SELF-GRIP)则颠覆了传统刀具的设计及切削模式,在刀具行业绝对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创新,同时SELF-GRIP系列产品的问世也揭开了伊斯卡独立自主、坚持原创的发展之路:1986年霸王刀(CUT-GRIP)、1991年螺旋刃铣刀(HELIMILL)、1998年变色龙钻(CHAMDRILL)、2002年飞碟铣刀(FEEDMILL)、2005年双面螺旋刃铣刀(HELIDO H490 S845)、2007年束魔变色龙钻(SUMOCHAM)、2008年螺旋刃双面圆刀片铣刀(HELIDO H400)以及2012年伊斯卡重磅推出的IQ系列新品等诸多里程碑式的刀具品注定会被载入刀具工业的发展史。

“当然,在伊斯卡的发展过程中,绝非仅限于以上这些新品,”伊斯卡全球执行副总裁 ILAN GERI先生介绍说:“以我们2012年推出的IQ系列产品为例,发展至今IQ系列共有1350款新品,但对于明天的伊斯卡而言,这也不过是个仅供参考的起点而已。”

从1952年伊斯卡公司创立到1982年在特芬建厂,再发展至今市场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品99%用于出口,并一跃成为全球金属切削刀具排名第二的企业,伊斯卡速度让多少人羡慕嫉妒恨哪,只有当你了解了伊斯卡的发展史后,或许就能理解伊斯卡的过人之处了,因为伴随伊斯卡一路走来的就只有一个词:创新。

诚然,现如今谈“创新”、谈“让用户取得成功”的绝不是伊斯卡一家,然而能将其贯穿于公司发展的全过程,内化为公司文化的或许就不多了。据了解,伊斯卡每年会拿出全部营业收入的5-6%用于新品的研发,投入力度之大在业内鲜有。伊斯卡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其立脚点就是基于用户的需求,如何让用户取得高效加工的同时也要获得更高的利润。

“伊斯卡可以允许被拷贝,但是不能接受被超越。我们无暇顾及别人,因为发展至今我们坚信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我们自己。”ILAN GERI先生如是说,“不断地坚持创新就是伊斯卡发展的固有基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用户在降低制造成本的同时却不增加额外成本,从而变得更加卓越。”

巴菲特的选择

“到底是什么吸引了巴菲特的关注?”当笔者抛出这一问题的时候,ILAN GERI双肩一耸开玩笑地说:“这个问题您应该问他本人。”不过他很快又说道:“我想应该是巴菲特先生比较认同伊斯卡的发展哲学和企业文化吧。”

最后当记者半开玩笑地问“加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给伊斯卡或者说伊斯卡员工带来哪些好处时”,ILAN GERI先生爽朗一笑:“当然,伊斯卡公司比以前更有名了,对伊斯卡员工而言貌似收入上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倒没什么,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收获来自于巴菲特先生带给我们的信心和鼓舞。这会让我们更加坚定而自信地将我们的创新文化进行下去,因为源自伊斯卡的刀具革命还远没有结束。”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