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 聚力中国

——访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Willi Riester先生

作者:乔宇 文章来源:MM《现代制造》 发布时间:2017-11-21
分享到
2017年10月28日,巨浪集团太仓新工厂正式破土动工,消息一出,让全球机床行业为之一振。人们不禁会疑问,在中国机加工市场发展并不明朗的转型时期,巨浪集团何出此行。细数巨浪集团近两年在华的各项举措,也许能从中找到蛛丝马迹。2015年,巨浪加速了对旗下三大机床品牌的整合步伐,2017年,巨浪集团,更确切地说是巨浪中国,制定了其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即2021年巨浪集团...

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Willi Riester先生

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Willi Riester先生

早在2012年,巨浪集团就已经落户太仓,但当时仅进行两款设备的组装,技术及服务能力比较单一,工厂的产能也有限,每年出货量仅在80台左右。经过短短五年的发展,2017年,巨浪集团斥资1500万欧元在太仓重新建设属于自己的厂房,2019年初,一座总体规划面积达36 000 m2的现代化厂房即将拔地而起。

“从成立之初的20名员工发展至现如今近200人,从租赁工厂到拥有自己使用权的厂房用地,从单机组装到提供交钥匙工程……巨浪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且这种改变还在持续。”现任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的Willi Riester先生深有感触,在过去的五年中他曾经担任巨浪凯龙机床(太仓)有限公司执行经理兼技术总监,亲历了公司五年间的变化,他感慨道:“如此迅速的发展,可能只会发生在中国市场。我们的每一步改变都是随着中国市场和用户的需求而进行的,新工厂的建设也是如此,新工厂建成后年产量将达到500台,随之增长的还有我们的技术服务能力与机床配套能力。”Willi Riester先生已经在憧憬即将到来的忙碌而又让人兴奋的工作场景。

五年规划 本地化是核心

2015年,在很多机床企业还在低谷徘徊的时候,巨浪就已经开始为下一阶段发展筹划铺垫了。巨浪下大力气对国内应用市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在看准市场需求之后,巨浪在内部做了一系列调整,从公司组织结构、团队建设、人员发展方面都做了相关部署。随后,巨浪中国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到2021年在中国市场实现1亿欧元的销售目标,相当于五年翻一番。

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巨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集团旗下巨浪(CHIRON)、斯塔玛 (STAMA)和舍勒(SCHERER)三大品牌进行全面整合,“巨浪专注于立式铣削,舍勒专注于立式车削,两者的技术互补,目前这两大品牌的整合已经完成,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铣削、车削和铣车复合加工技术解决方案。”Willi Riester先生介绍说,“比如今年的CIMT期间,我们展示了巨浪和舍勒联合提供的车削与铣削完美‘一站式’解决方案,该方案就由巨浪FZ15W high speed 双工作台高效立式加工中心与舍勒双主轴立式车削中心VDZ 100DS组成。展会期间获得了很好的反响。”品牌的整合让巨浪集团涉及了更多的应用领域,用户选择的范围也更宽了。Willi Riester先生透露,2018年中旬,巨浪集团即将完成对STAMA品牌的整合,在STAMA双主轴的优势补充下,巨浪集团提供交钥匙服务的能力将大大提升。除此之外,三大品牌还将实现统一的销售和服务渠道。

整合只是巨浪宏伟蓝图中的第一步,为了达到五年规划目标,巨浪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投资建厂。在此之前,巨浪太仓工厂仅负责FZ15W high speed 双工作台高效立式加工中心、VDZ 100DS双主轴立式车削中心、MILL FX 800五轴立式高速加工中心三种机型的组装工作。“我们给自己的目标是每年要多引进一款设备。但原有的厂房条件有限,的确限制了我们的发展。”Willi Riester先生表示,新厂房建成后,第一个好处就是扩大产能,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将有能力再引进四五款机型在太仓进行装配,更重要的是,加之品牌的整合效应,巨浪中国将从装配向自主设计与制造转型。”对于Willi Riester先生来说,本地化装配、制造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要有本地化的技术能力,才能让巨浪中国走得更远。

Mill FX 800

本地化绝不意味着降低制造水平,“中国用户对于品质和交货周期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面对的挑战在于如何持续地、快速地把国外最先进的加工理念和产品带到中国市场来。”即便是对于巨浪过去五年在本地持续推进的机床组装工作而言,Willi Riester先生坚持认为巨浪达到了与国际比肩的水准。“不要以为机床的组装很简单,一台机床往往需要1200个零部件,如何让它们完美匹配,我们都要遵循德国一系列严苛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巨浪机床会受到市场认可的原因之一。”

目前,Willi Riester先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研发设计团队,他表示,“新工厂的建成,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们要继续加强本地化设计能力,用本地化的技术能力制造出更适合于中国用户需求的产品,打造中国用户专属的机床产品。”从装配走向自主设计与制造,巨浪正努力开辟自己的中国路。

巨浪集团太仓新工厂概模拟图

智能制造 互联是核心

作为机床行业的领先者,巨浪近两年在数字化制造方面的成绩也有目共睹。2016年,巨浪DataLine以能够实现机床与终端的双向通信,使生产过程变得更为透明、快速、安全、高效,在德国斯图加特金属加工展览会(AMB)期间获得了MM颁发的创新奖。

DataLine是一种智能工厂的解决方案,通过DataLine,可以随时随地监控、分析及规划生产流程。随着小批量、多批次的定制化生产趋势的发展,对整个CAD/CAM/CNC过程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DataLine主要致力于全面收集机床的当前状态信息以及加工工艺信息。有了DataLine,用户就可以远距离地知道实际使用中的所有机床实时以及之前的状态,甚至可追溯到一年前所有状态的数据整理和分析。由此还可对比分析现在机床的生产表现如何,总体生产线使用效率怎样,故障率怎样、维修是否及时等等。

如果你认为DataLine等同于巨浪智能制造的全部理念,那你就大错特错了。Willi Riester先生解释说,巨浪目前已经针对智能制造设计了一套完整的互联体系,“这种互联体系,将帮助企业主实现ERP与生产系统的互联,这才是数据通信的关键。”巨浪把整个体系称之为“Smartline”系统,目前,在这个系统中,DataLine只是被当做其中一个集成了机床和工艺诊断功能的模块,除此之外,巨浪还提供RemoteLine远程访问模块、ProcessLine加工过程的模拟与优化模块。“当然,我们还计划陆续推出CellLine单元控制模块、ConditionLine状态监控模块以及ProtectionLine防撞保护模块。”

“Smartline”数字化生产解决方案呈现的智能控制软件模块,实现了数字化生产以及机床与终端之间的双向通信。“现在我们的挑战并不是针对单台机床的,而是在用户的整个系统层面,我们需要把用户所有的机床、数据整合到一起,在一个系统层面进行操作。而Smartline的出现,让一切迎刃而解。”Willi Riester先生表示,“中国用户对于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显示出了极高的热情,这种热情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和任何其他市场。巨浪也将与中国用户分享我们的最新进展,从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帮助他们走向成功。”

赢在中国

巨浪集团2004年进入中国,2012年进入太仓开始生产,目前在中国装机量1500台,服务于250个客户。随着占地面积36000 m2的新厂房的投产运行,巨浪将在中国开启崭新的篇章。届时,新工厂不仅能进行机床的生产与装配、翻新与改造,还能作为巨浪在中国的技术与应用中心,为用户提供最优的刀具、工程咨询,并提供培训、备件供应。“确信无疑的是,将有更多的交钥匙项目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中国的各个角落。”Willi Riester先生表示,巨浪将瞄准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这些对精度以及精度保持性都有超高追求的行业,充分展现其交钥匙解决方案的技术能力,将巨浪集团数十年沉淀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递给中国市场和用户。

从2004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巨浪一直在稳步发展的轨道上运行。Willi Riester先生最后表示:“如果把太仓新工厂的建成比作新的起点,巨浪愿与中国市场和用户并肩同行,共赢下一个黄金年代。”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