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机床携手德国KAPP和浙江双环

文章来源: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01-06
未来的机床企业一定是划分为两类,一类非常专业,另一类规模相对大一点,有较高的集成能力,并且能为用户设计工艺路线,使用户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后者就是重庆机床未来要走的路。

时隔百天之后,重庆机床与德国KAPP公司,双环传动组建合资项目一事有了新的实质性进展。

2015年12月20日,在重庆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会议厅,德国KAPP公司总经理及合伙人MartinKapp,浙江双环传动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长鸿,重庆机床董事长张明智代表三方正式签署了合资合同及合资章程。此举更是被看做继8月14日三方签订《合资合作框架协议》后迈出的坚实第一步。

博众所长

根据实现的协议,三方均以货币方式对合资进行出资,总投资额为3亿元,注册资本1亿元,重庆机床占比40%,为控股方,其余两家分为30%。

记者获悉,合资公司设立在重庆,首期出资额为4000万元,第二期出资额为6000万元,各方将按比例注资。合资公司将向除美洲及欧洲以外的汽车行业为主的全球用户提供智能工厂以及数字化车间(工业4.0)方面完整的制造解决方案,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经营范围是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配件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及配件的咨询、设计、制造、改造、销售、安装及服务;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咨询、设计、制造、改造、销售、安装及服务。

“绝不是现有制造的复制!”。张明智强调,重庆机床现有的制造硬件水平已经不低,经过近年来的产品转型升级,有了较为扎实的智能制造基础和能力,因此联合用户方,世界优秀齿轮加工同行就是要打破各自的壁垒,做出适用于用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解决方案。

按照张明智的表述,单个具体的机床产品并非是合资公司追求的目标,那么新公司产出的成果会以怎样的进度呈现呢?

对于此问题,张明智回答道:“一开始新公司会以齿轮加工机床为突破口,毕竟我们三方的结合点都在这上面。”

的确如此,浙江双环多年来一直专注于机械传动齿轮的研发、设计与制造,形成涵盖传统汽车、电动汽车、高铁轨道交通、非道路机械、摩托车及沙滩车、电动工具及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门类齐全的产品结构,齿轮散件年产量超过6000万件,已经成为全球生产规模,实力雄厚的齿轮散件专业制造企业之一。用户包括采埃孚(ZF)、康明斯(CUMMINS)、约翰迪尔(JOHNDEERE)、伊顿(EATON)、博世(BOSCH),以及上汽、一汽、重汽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双环传动”是国内首家上市的齿轮散件生产企业,公司拥有传动机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双环研究室。吴长鸿说,作为一家专业为汽车提供配件的企业,必须要瞄准制造业发展的风向,在当下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强调踏实苦干,作为企业领导人,更要抬头仰望,紧随行业的发展趋势,迎势而上。

而德国KAPP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精密数控齿轮磨床的企业,在齿轮加工行业久负盛名,大众在天津新建的项目就有采购KAPP的产品。不过据悉该公司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建厂,目前在中国的公司主要负责市场销售以及服务。

重庆市国资委领导在仪式上说,合资公司三家股东在各自领域都具有领先优势,可谓是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国际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也是与潜在用户市场的协同发展和发挥制造生产能力的有效尝试。她希望合资公司能通过整合三方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制造资源,成为国内高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并在智能制造领域取得话语权。

探索新方向

记者在采访张明智时获悉,此次合同签署后,将会按照既定计划着手后续事项。首先就是合资公司名称的确定,虽然此前在签署合作协议时,有过重庆中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的暂定名,但后来大家觉得都不够突出,也不容易被外界所传播,借此次三方再聚之机,定名为重庆世玛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并开始着手新公司注册等事宜。

此外还可以肯定的是,首款产品会是由浙江双环提出加工要求,随后由德国KAPP和重庆机床进行设计研发,并充分利用现有重庆机床的制造能力产出产品,交付浙江双环使用。

“能清楚说出来的都不是难点。”张明智认为,新公司希望能探索出一条针对齿轮加工的智能化制造解决方案,这中间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对用户的潜在需求了然于心;二是用怎样手段实现高性价,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

在他看来,就齿轮加工而言,智能化就是机床加工自动化与管理智能化结合,把出售单一产品向提供成套的加工解决方案转型。对于第一点客户的需求,有了浙江双环的介入,新公司的技术团队都直接获得一手的信息。

怎么将智能化应用到产品当中?第一步无疑自动化,不仅仅是简单降低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更重要的是融入应用工程师的想法,赋予一个机床,乃至一条生产线管理的思想,且能灵活调整,一起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比客户想的更多一点

“如果说我们以前是卖机床,那么以后我们的方向是卖项目。”张明智跟记者说,过去是我们生产什么卖什么,现在是客户想要什么卖什么,将来一定会是机床供应商卖的就是客户急需的。

“尽管会有想不到的地方,但至少我们要追求这个目标。以后客户只需要投资购买设备,只需要说明要加工的是什么?达到何种结果?甚至预期一个怎样的盈利目标,我们就要设计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包括设置好生产线的节拍,刀具配套等等,提供一个交钥匙工程。”

他告诉记者,未来的机床企业一定是划分为两类,一类非常专业,另一类规模相对大一点,有较高的集成能力,并且能为用户设计工艺路线,使用户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后者就是重庆机床未来要走的路。

在重庆机床一总装车间内,记者看到已经专门辟出一块场地预留给新公司使用。在考察中,Martin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虽然车间有空调,但靠近窗户的区域仍会有温差,对产品有影响。

“德国严谨的态度在KAPP的管理者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张明智说,“重庆机床近年来一直狠抓产品的转型升级,跟自己比较,确实进步不小,但由于用户需求进步更快,所以还得要紧追猛跑。”

他说过去对如何转型升级,以及智能化的思考,主要都是根据自身发展以及参照同行借鉴,现在有了这个新的平台,有了新的战略合作伙伴,在这块的探索上也会更趋完善。

实际上,为了推动国产数控机床在某些特定领域的应用,很多组织也经常将供需双方落在一起,探讨突破的方向,并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原国防科工委率先建立了推动国产机床发展的长效机制,每年都会定期召开数控机床应用座谈会,同时辅助其他多种活动予以支撑,以此来推动国产数控机床在军工领域的应用。

在记者看来,此次重庆机床、德国KAPP和浙江双环的合资行动可以说是长效机制下的一种新的尝试,集合各自优势,值得拭目以待。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