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品牌发展的喜与忧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0-08-25
分享到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一百多年前,刚刚“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制造技术称羡不已。

    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强大的工业,而强大的工业又集中体现在作为“工业母机”的装备制造业上。

    先贤们也许没有想到,百余年过去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已悄然成为“世界工厂”,中国自主制造的装备不但在装备中国,而且开始走向五洲四海。

    然而,要想成为第一流“制造强国”,中国装备工业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装备走向世界

    装备企业“欲与巨头试比高”

    干净整洁的厂房,标准化的生产线,每4分钟就有一台机床下线……在大连机床集团,记者看到的是与传统机床厂“黑、脏、乱”截然不同的场景。

    作为制造装备的装备,机床在整个制造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高档数控机床一直是我国机床工业的短板。

    “这几年我们主攻数控功能部件,现在数控系统、高速主轴、滚珠丝杠等关键部件都实现了批量生产。”大连机床集团执行总裁王进说,“我们的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当代同等水平,现在德国博世、美国通用汽车和卡特彼勒等国际巨头都已将我们纳入全球设备供应商体系。”

    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制造”似乎只是轻工业产品的代名词。如今,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海外市场上不仅能看到来自中国的鞋袜、玩具,也能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机床、泵车、挖掘机、变压器……

    在哈萨克斯坦客户公路公司,三一重工和卡特彼勒的平地机同台竞技之后,工地负责人阿勒格说,本来他们还不太相信中国的工程机械产品质量,但经过几个月的试用,他们现在已经完全认同三一的产品,也逐渐认同了中国产品。

    “我们不但要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还要将工厂建到发达国家去。”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说,“如果没有国际化,三一最多就是个大一点的‘个体户’而已。”

    不想当“个体户”的三一集团,凭着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已相继在印度、美国、德国和巴西投资建设研发和制造基地。

    然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没有哪家企业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中国装备通过自主创新替代进口并进军海外,遭到了竞争对手的猛烈狙击。

    “这种情况现在越来越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说,“比如,北方重工投入十几亿元巨资研制成功了生产超临界锅炉所急需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在我们不能生产时,国际巨头漫天要价;我们一旦研发出来,他们马上把报价降低60%以上,目的就是想让我们得不到订单,扼杀我们的成长空间。”

    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不怕打压,既然要走出去,就必须敢于同世界顶尖级企业竞争。”向文波说。

    从装备大国跃至装备强国

    中国企业任重道远

    “这些年我国装备制造业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我们依然只是制造大国,算不上制造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说。

    据蔡惟慈介绍,目前我国装备自给率虽达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场,高端装备仍主要依赖进口。

    “这些高端装备的利润率远高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蔡惟慈说,“所以,自给率是85%还是90%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高端装备能不能自给。”

    国内装备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差距有多大呢?

    “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的GE(通用电气)。”在采访时,记者听到多家企业负责人如是说。通用电气2009年营业收入高达1570亿美元,而中国装备制造业规模最大的企业(汽车企业除外)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去年营业收入刚刚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规模差距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国装备企业大多数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同时,基础配套能力比较弱,许多关键零部件还需要进口。

    “电力设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创新成就最突出的领域,我们的常规火电设备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核电和燃气发电设备的仪控系统仍依赖进口。”王瑞祥说,“其他很多领域也是如此,进步很快但差距依然不小。像高档数控系统,我们依然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许多企业已认识到,产品的竞争,背后是技术的竞争;而技术的竞争,背后是企业员工素质的竞争。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