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制造业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力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中国机床商务网 发布时间:2011-03-02
分享到

送走沈阳机床集团验收团,黄建国终于松了一口气,经过一周的考察验收,验收团正式同意他在杭州萧山开设沈阳机床集团在全国的第9家4S店。不过,另外一件事黄建国轻松不起来,手头上积压的订单交货期已经排到6月份,他还得到沈阳去跑动跑动,才有希望尽快答复每天响个不停的催货电话。

与黄建国有一样遭遇的还有杭州机床集团、浙江凯达机床集团、嘉兴德罗玛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等省内众多机床生产企业,今年大量增加的订单使得这些企业无法及时交付机床,交付期最远要等到今年12月份。

数控机床卖断货,反映出浙江制造企业依靠提升技术装备应对“用工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积极行动。从长远来看,“用工荒”将成为浙江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强省发展的一个契机。

数控机床卖断货

黄建国是杭州国盛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老板,3年前的金融海啸期间,他的公司一度面临困境,当时仓库里积压了近3000万元的设备。随着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他缓过来了,2009年消化了库存,销售额达到1亿元;2010年销售额1.8亿元。面对越来越多的订单,黄建国认为机床行业的春天来了,便于去年底投资300多万元在萧山开设沈阳机床4S店,今年他要完成3亿元的销售额。

嘉兴德罗玛数控机床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浦佳伟说,今年嘉兴当地轴承、汽配等企业采购数控机床数量明显增多,他的公司已经接到经济型数控机床订单300多台,全部订单排到今年8月份。

玉环机床行业协会秘书长张辉祥说,2008年玉环曾有几家机床企业因为订单不足而关门,2009年就恢复到此前的正常水平,2010年需求量增加了五成,今年全行业50多家企业开足马力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玉环数控机床缓解了当地制汽摩配、水冷阀门企业的用工荒,结果自己遇到用工荒了。”

总部在杭州的中国机床商务网也见证了机床行业爆发式的需求增长,2008年机床采购需求共发布18805条,2009年是15502条,到2010年猛增到近3万条,今年前两个月发布的采购信息同比接近翻番。

提升装备应对用工荒

数控机床卖断货,背后是浙江制造企业大量涌现的采购需求,而促使企业购买的动力正是近年日趋严峻的用工荒。

嘉善通达密封件实业有限公司是家10多年的老厂,一直使用手工机床生产,年产值常年徘徊在500万元左右。最近四五年,每年春节后总有一成左右的工人不回来,老板张根良将工资从每天60元涨到120元,却还是招不到人。去年他听朋友的建议购买了两台数控机床,尝到了甜头。

张根良说,过去一个工人只能操作一台手工机床,一天生产100件产品。手工机床全靠工人凭手眼配合的经验操作,这个行当向来采取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学徒培养期往往长达一年以上,其间还会生产大量的残次品;二是熟练师傅经常被其他工厂高薪挖走。引进数控机床后不到一个月,好处就体现出来了,这种设备不需要工人有经验,加工图纸输入电脑生成程序以后,工人只要会开关机器就能操作。更重要的是,同样的时间内单台数控机床加工产品的效率是手工机床的2倍,一个工人同时可以操作2台设备。同时加工精度大幅提高。

2010年,张根良的工厂实现产值800万元,成为当地密封件行业的龙头企业。初尝甜头的他今年又订购了3台设备,预计年产值超过1500万元。

浙江双飞无油轴承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龙头企业,这家以本地工人为主的企业招工问题原来并不突出,但近年飞速增长的订单迫使公司在提高单位产能上下工夫。该公司从2007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改造,到2009年基本完成改造,数控机床成为生产线主要设备。

据公司管理部金女士介绍,改造后的生产线由过去一个工人操作一台设备增加到三台设备,单台设备产量则翻了一番。也就是说,单个工人的效率提高了5倍。不仅如此,数字化改造之后的加工精度达到了国外采购商的要求,过去两年中有半数产品出口到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则从不足2 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亿元,“如果用旧设备生产,要实现2010年的产值公司至少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一倍的工人,数控机床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转型升级正当时

浙江制造企业靠提升技术装备应对用工荒,既是形势所迫,也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浙江省经信委技装处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国家投向浙江的技术改造专项扶持资金2亿元,浙江省用于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首台套设备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扶持企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各地市也都有相关配套扶持资金。所有这些工作,都是为了提升浙江装备制造业水平,一是缓解企业用工荒,另一方面则是推动实现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长期研究浙江制造业的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说,目前用工荒在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表现较为突出,而这些产业普遍表现为“三低三高”,即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低以及土地依赖度高、劳动力依赖高、污染能耗高。这类产业已经不符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因此必须转型升级,而用工荒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

他以乐清低压电器为例说,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是乐清低压电器的鼎盛时期,但随着其他地方跟进发展,乐清优势逐渐消失。后来乐清通过将模拟设备向数字设备转移、低压电器向高压电器转移,当地成立产品设计研究院进行自主创新,乐清电器由块状经济升级到产业集群,重新焕发了生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刘尔铎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国际经验来看,以浙江、广东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用工荒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前奏。比如上世纪60年代,日本就出现过此现象,当时日本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约50%,产业工人的短缺使日本制造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为此,日本采取推动设备投资扩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办法予以破解。

刘尔铎认为,中国过去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廉价劳动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随着“刘易斯拐点”到来,这种模式走到了尽头,新的模式应该是用技术和资本替代劳动,最终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就像美国和日本过去一样。这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目前刚好处于劳动被替代的初期,如果谁能率先抓住这个机遇,谁就有可能最先完成经济转型目标。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