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G 在路上

作者:本网编辑 文章来源:15周年 发布时间:2011-09-26
分享到
随着2005年对辛辛那提·兰姆(CincinnatiLamb)公司的收购,一个陌生的名字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MAG.


MAG中国区总裁朱良先生

随着2005年对辛辛那提·兰姆(CincinnatiLamb)公司的收购,一个陌生的名字闯入了人们的视野,这就是MAG。也是在这一年,MAG集团收购了蒂森克虏伯集团的金属切削部门,包括克劳斯惠勒(Cross Hüller)、法道(Fadal)、海瑟普(Hessapp)、惠乐喜乐(Hüller Hille)等。2006年,MAG收购了爱克赛罗(Ex-Cell-O)等公司,通过两年集中的收购和整合,MAG对产品的系列做了标准化,也对整个市场做了划分。

架构清晰

“这种资源的整合同样体现在中国市场。” MAG中国区总裁朱良先生说道,MAG看似年轻,但是收购的这些公司均是在机床行业内享有盛誉的国际知名品牌,而且在中国有着数十年的市场经验。六年过去了, MAG用实力和行动证明了融入机床制造业的决心,也一扫过去业内人士眼中的资本运作背景,取而代之的,一个高度整合、井然有序的企业形象呈现在了国际舞台上。用朱总的话说,MAG做的不仅是收购和整合,还要让公司永续发展下去。

整合后的MAG在中国设有三个机构:MAG工业自动化系统上海、北京和长春爱克赛罗专用机床有限公司。从架构上,北京作为MAG中国的运作总部,上海作为MAG中国的销售、服务展示和零备件中心,而长春则作为MAG在中国的生产制造基地。目前,不仅公司的人员增长到了150人,2010年的销售业绩也实现了近2亿美元。“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我们的生产制造能力。长春工厂2010的产值超过了1亿人民币,完成了国产设备与集成能力的初步布局。”朱总解释说,这主要从几个方面体现,首先,长春工厂已经从单纯的生产制造厂成长为了一个集生产制造、工程设计、研发,包括当地采购、质量控制为一体的完全功能的公司了;其次,产品系列也从单纯的组装德国XK系列冷成型机床,增长为目前拥有立式加工中心、数控车床、卧式加工中心和发动机生产专用线的多产品系列。这意味着MAG中国已经具有了初步的工程设计能力,为公司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细分市场

整合后的MAG目标明晰,从以产品为导向转变成为了以市场为导向。现在MAG集中精力于四大领域:汽车,包括缸体、缸盖、曲轴几大件的加工和一些关键零部件;航空制造,主要从事复合材料和钛合金加工,以及结构件加工、尾翼/水平翼等基体加工;精密工业设备,一般涵盖液压、工程机械、铁路、电站的机械加工设备;新能源,主要专注于两大类领域——风电中大功率风机的复合材料叶片的加工,以及薄膜型太阳能电子版的加工。

MAG目前的产品也都是根据市场需求研发的。“比如高精密设备,2009年MAG就推出了5轴立式加工中心,这是以前MAG集团没有的;另外,MAG还研发了复合材料加工用的龙门架形式的设备,专门用于风机叶片的加工。”朱总介绍说,不仅是汽车领域,航空、新能源也都需要,为此,MAG在后台设置了一个叫做e-tekx的可视化的自动化工厂管理系统,“它可以把所有产品整合在一起,管理层只需通过网络就可随时看到加工情况。e-tekx促进了无人化生产的实现。”这不得不算是MAG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个额外成果。

技术为先

技术的创新是MAG在2007年完成整合之后的主要发展点,也是细分市场之后一直在做的事情。“在立车上附加滚齿功能,用于大批量盘类零件的加工,是MAG技术创新的一个体现。自2010年MAG收购了桑普坦斯利的滚齿机床部分,MAG就进入了齿轮加工领域,通过改进,MAG现在拥有了集车、铣和滚齿为一体的复合型机床。”朱总总结了MAG近几年在技术上取得的成就,他说:“还有2010年刚推出的液氮冷却技术,可以说是MAG独创性和突破性的代表。这是一项专利技术,它对刀具寿命、切削效率和环境保护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帮助国防企业加工一些比较难切削的材料,并使切削速度提高3~5倍,刀具寿命延长4~5倍。”除此之外,MAG还面向风电和航空领域复合材料的加工推出了铺带机、铺丝机这一类的专机。

在绿色加工方面,MAG也起到了技术先锋的作用。“业内近年来一直在讨论MQL技术,而且实现范围很小。但是MAG现在已经实现了真正的全部干式切削,MAG跟福特有一个工厂,主要从事变速箱的加工,年产量50万台,变速箱的上盖和下盖全部采用干式加工。加工主要设备采用MAG的SPECHT 500卧式加工中心,还配备了桁架机械手,用于全自动上下料。”朱总自豪地说,从干式切削的大批量应用程度上来看,MAG确实是行业的领先者。现在福特已经把它作为全球推广的一个标准,该技术不仅解决了冷却液的排放和处理以及金属屑的迅速回收使用等问题,最重要的是清洁了环境,对员工本身大有裨益。

持续发展

MAG的发展阶段非常明晰,2005~2006年是收购与整合期,2007~2010年是MAG与中国市场的融入期,对于下一个五年甚至十年,朱总也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我们还将专注于高端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目前我们在上海已经设立了一个展示中心,集中在五轴加工和航空领域的应用。2011年,我们还要在北京设立技术中心。”朱总表示,另外,MAG要以长春工厂为依托,在长春建立一个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技术中心,提供成套的生产设备。目前,MAG已经与上汽通用五菱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公司一期、二期、三期项目中的缸体、缸盖和曲轴的加工都选用了MAG的产品,完全满足了上汽通用五菱对成本和质量的要求。

不仅如此,MAG已经开始着手于各种能力的扩充,比如生产制造能力、设计能力、研发能力、工程整合能力以及供应链的建设能力等。产品品种方面,朱总表示未来五年MAG还将会有跳跃式的增长。MAG总部对中国市场以及亚太市场信心十足,现在MAG中国的份额已经超过了MAG全球的10%,未来,中国将成为继美国、欧洲之后MAG的又一大市场。

收藏
赞一下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