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圃 伊斯卡中国联合CEO

文章来源:弗戈工业在线 发布时间:2016-01-01
分享到
在李玉圃先生的打造下,如今的伊斯卡中国大家庭已愈200人,在全国各主要工业城市和地区分布着17个分公司及5个联络处。在他的带领下,伊斯卡一步步、一次次地推动着中国制造业走向更前沿,让中国制造业随着伊斯卡的飞速发展而腾飞。

投票按钮

前夜

1990年,26岁的李玉圃看不到工业4.0,甚至看不到伊斯卡如今的成就。手握自夹式切断刀和霸王刀的他,在焊接刀及国产机夹刀片盛行的国度,就像是闯入了蛮荒,走错了时空。

一切缘起于李玉圃在工厂就职时,第一次见到那时尚未起名的“霸王刀”。当老师傅经验老道地将上下V型槽装夹结构形象地比喻为“狗咬包子”,大胆预测切削效果会好过当时使用的大牌刀具时,李玉圃与伊斯卡的缘分就此缔结。

多年以后,在一次采访中,他回忆到当初,提及当年卖刀,就像是去卖梳子给和尚,卖鞋给习惯光脚的人,虽然很艰难,却必须努力去做。怎么形容过往的艰难呢?李玉圃曾回忆起在火车站的一次经历。当他放下刀具箱歇息时,忽然窜过来一个人,迅速地强抢。然而,没跑几步就趔趄着差点摔倒,只好放弃,只因箱子太重。

回想起来,那个时代,以色列总部只派了一位叫Armon Monsonego的工程师协助开拓中国市场,中国还有一位叫郭培的与李玉圃共打天下。郭培和李玉圃的分工至今未变,一位主内一位主外。

那是个信息不发达,讲课没有PPT,出门没有高速没有自驾车的年代。唯一不变的是硬质合金刀具本身的重量,甚至那个年代的刀体更重。靠什么来打动用户,让他们打开眼界接受你的天方夜谭?试切。是的,如今工程师们的日常工作正是当年打动用户的利器。要不,还能怎样?就这样,拎着刀具箱,在火车与汽车之间转腾,从天南坐到海北。有时候,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就只为到达某工厂,登门做演示。

当然,靠单打独斗,也不可能那么迅速地让伊斯卡霸王刀成就威名。通过一些先进刀具推广协会举办演示活动,召集各地潜在用户参与,为伊斯卡打响了名声。这样的影响甚至延续至今。很多自认为很了解机械加工的工程师们现在遇到伊斯卡的工程师去推广铣刀、钻头、车刀之类,还会问,你们不就是卖切槽刀的吗?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了1998年。到这一年,伊斯卡薄薄的样本变得稍微厚了一些,中国的机械加工也在不断发展,是时候招兵买马了。

奠基

最初的五人组就这么组建起来,分布在北京、沈阳、上海。之后的发展如此顺理成章。2000年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建立了保税仓库,一切开始走上正轨。各地办事处的筹建落地工作陆续进行。大环境也开始转变,数控机床、加工中心逐步走入寻常工厂,市场对数控刀具的需求陡峭上升。然而,这时候的伊斯卡中国,在李玉圃眼中依旧是一颗小树苗,需要精心呵护。

伊斯卡中国开始走出去,1998年第一次参加CIMES98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之后每年至少参加一场大型机床展览会。随着在展会以及杂志上的频频亮相,伊斯卡逐渐被中国媒体及观众熟知。与此同时,以色列的研发部门持续研发出亮眼的新品。“去伊斯卡展台看看吧,这一次又有什么新品呢?”逐渐变成了越来越多人观展时的选择。展台除了伊斯卡新品还有伊斯卡人。跨越将近二十年的参展过程,李玉圃基本做到了每一次都全程参加,这在各刀具大家中是并不多见的。虽然会有用户提前沟通希望在展台见见李玉圃,但或许这也并不是全部的原因。坚守到最后俨然已经成了李玉圃的习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伊斯卡中国开始从最早的发传真打国际长途这样的传统信息交流方式,转变到了发电子邮件。信息开始变得越来越畅通,无论是与以色列总部的沟通还是与用户的沟通。随着办公软件的发展,伊斯卡总部开始制作标准PPT以更清晰地展示伊斯卡的新品,取代了之前的胶片式幻灯片形式。科技的曙光,无论是来自信息的还是来自刀具的,开始照耀中国大地。这时的中国,高速公路开始四通八达,公司车辆及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

到2005年6月,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收购伊斯卡80%的股份时,伊斯卡中国已经有四十位员工。这是伊斯卡中国发展的第一阶段。

盛放

被收购后的伊斯卡,看起来波澜不惊,一切看上去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伊斯卡总部还是伊斯卡中国;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营销体系,一切照旧。唯一变化的是媒体对伊斯卡的关注多了,那一时期,每一个来采访的记者都会担心,认为沃伦·巴菲特先生可以买下整个刀具界,如果各家刀具供应商愿意被收购的话。每当这时候,李玉圃总是低调地笑笑。

果然,暴风还是会到来,只是并非是大家以为的形式。大规模并购并未发生,但伊斯卡的研发部门却真的发力了。如果说2005年伊斯卡发布的快速金属切削系列(FMR)还是靠创始人自己的资金实力来完成;那么,2008年发布的3P系列及2012年发布的IQ系列,很难让人不将其研发实力与雄厚的资金实力相联系。伊斯卡的研发在此时就像坐上了加速器,在方向不明确的天际自行探寻。研发方向没有人限制,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能高效实用地进行加工并必须能打败伊斯卡之前的高效产品。如果说以基体研发和涂层研发为基础的3P系列的研制方向还遵循着硬质合金研发的基本方向和规律(这也是大多数刀具供应商的研发方向),那么IQ系列的研发则不得不说是一场天马行空的探索。所以说,伊斯卡IQ系列的问世,为硬质合金刀具的研发方向开辟了全新的方向是毫不为过的。此时的伊斯卡中国,在李玉圃眼中已经慢慢长成了大树。

成长并不是一天到来的。早在2005年伊斯卡被收购之前,李玉圃与郭培就已经在与伊斯卡总部的多次沟通后,开始在中国大地寻找适合建厂的地址。如今的IMC大连工厂就是在那时筹划的。2007年10月,大连工厂开幕,这意味着当今最为先进的硬质合金制造工厂落地中国,将大力推动中国制造。

在李玉圃的打造下,如今的伊斯卡中国大家庭已愈200人,在全国各主要工业城市和地区分布着17个分公司及5个联络处。销售部门,产品部门,技术部门,市场部门,人事部门,物流部门各司其职,为中国各地的用户尽心服务。实时地将伊斯卡最前沿的新品和技术带给用户,在切屑纷飞中,伊斯卡一步步、一次次地推动着中国制造业走向更前沿,让中国制造业随着伊斯卡的飞速发展而腾飞。尽管伊斯卡于2012年才提出“用智造改变制造”,但智造必须是今天所提及的这样吗?一定是机床、刀具、CAM软件、机器手(机器人)等多么先进的情况下才能谈智造吗?换个角度来看,推动领先于当时技术,用能大幅提高生产率的技术来改进那时的工艺,难道不也是用智造改变制造吗?这样的事情,李玉圃干得很多,伊斯卡中国做得也不少。

谈到做事就得说到人事。业界对伊斯卡人有一个评价,就是很多人能力都非常强。这离不开李玉圃的思想,那就是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打造了以中央精神为原则的有机体系,自我调整生长。经过多年的发展,这已经沉淀为伊斯卡中国的文化观与价值观。打个比方,最初设立产品部是为销售服务的。然而随着产品部的发展,现在的产品部已成长为以主动指导销售与被动为销售服务两条主线为指导思想的部门,当然这也是李玉圃与伊斯卡产品总监孙庆丰深入沟通后实施的。在产品部的参与下,公司内部信息畅通,各种成功案例及时送达各地销售与技术手中。技术部也是如此。在李玉圃的架构下,成立了以做MTB方案及做方案为主的技术部。技术部总监蒋治成在与李玉圃多方面沟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推动MTB项目的实施,一方面配合各地销售。经过几年的磨练与打造,来自市场的反馈充分证明了打造这样一支队伍对伊斯卡中国的重要性。伊斯卡的各部门基本都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发展的,一方面围绕为销售服务,另一方面指导引领销售。

结语

我们可以说,九十年代是外资企业大举进入中国的大时代,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幸运地把握了历史机会。然而,尽管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历史机会造就了特定的历史印记,但我们还是能看见机会最后还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贯穿在各种表象背后的,是李玉圃的激情与坚守,是李玉圃对伊斯卡品牌的热爱。二十多年以来,机械加工业起起落落。李玉圃曾淡淡地表示机械行业就这样。每当行业下滑,员工有泄气的苗头时,李玉圃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及时调动、激发众人的激情。李玉圃坚信,市场可以起伏变化,但说到底事情是人做出来的,做事的人得积极去做。被问及对传奇人物的态度时,他挥挥手表示没什么传奇可言。然而,或许真正的传奇正来自于他二十多年的笃定坚守、对伊斯卡品牌一如既往的激情灌注。

当伊斯卡刚来到中国时,一切尚混沌未开。无论是世界各地还是中国的机械加工业发展;无论是伊斯卡总部还是伊斯卡中国。如今的制造业已在去向工业4.0,去向中国制造2025的路上,走向智造。世界制造业、中国制造业,历经了二三十年的时光淬炼,终于绽放出了绚烂的华彩。漫漫来路,涌现出了诸多立志做出改变的人。伊斯卡中国的李玉圃,就是这样一位立志做出改变的人;改变世界的力量来自于内心坚定的人,这样的人注定会打造传奇。从二十出头闯劲十足且目光坚定的小伙,到如今头发略显斑驳却依旧初衷未改的中年人;从数控概念尚未开启,到工厂的工程师们渴望了解更多的数控加工知识;一切的一切相互交织,无法分剥无法割离。是的,我们想书写个人的传奇,却不得不牵扯出伊斯卡中国的发展史,并堕入中国制造业二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史。然而,传奇故事是不是就是这样,脱离了外界环境的传奇又何从谈起?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