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航天领域示范工程课题通过验收,成果推介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0-01-03
分享到
“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围绕航天复杂结构件的加工特点,如材料以铝合金、高温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为主、材料去除量大、精度高,以及批量小、工序多等特点,分析解决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015年2月3日,“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数控机床专项”)中首个在航天领域的应用示范课题“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通过了数控机床专项管理实施办公室的验收,其成果推介会也于当天成功举办。16名专家对该课题进行了验收审核,北京机床研究所杨京彦研究员和钢铁研究总院徐虹高级会计师担任了验收专家组组长和副组长。工信部装备司王卫明副司长、苏铮副调研员和工信部财务司关晓旭,以及科技部重大办杨军副处长、上海市经信委装备处董亲翔处长、张仲麟主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发部朱中华副部长、陈桂才处长等领导参加了此次验收会议。

“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围绕航天复杂结构件的加工特点,如材料以铝合金、高温合金和金属基复合材料为主、材料去除量大(通常达80%以上)、精度高(主要对空间位置加工精度及孔的同轴度、平行度等要求高),以及批量小、工序多等特点,分析解决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国产数控机床的可靠性和精度稳定性,实现其在航天制造领域的应用。

课题自2011年实施以来,在牵头单位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的精心组织和大力支持下,在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等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不仅攻克了难切削材料的高效加工、五轴加工(开发了后置处理平台)以及机床误差补偿等共性技术难题,而且数控机床专项2009年度首批支持的11台设备(含加工中心、车削中心、龙门铣和真空渗碳设备)已全部投入航天复杂结构件的稳定生产运行中。截止到2013年9月底,共完成100多种、1万余件零件的加工,累计增加产能9万多小时,为解决我国航天结构零部件的加工技术瓶颈,从而实现我国航天领域制造和安全的可控化作出了贡献。11台设备中,国产数控系统配套率达45%以上,超过了课题任务要求的30%的水平。

作为课题牵头单位,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为提升国产机床的加工性能,从而使其满足航天领域的加工要求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自设备进厂起,该公司即对每台机床的加工精度、精度保持性和加工可靠性进行了长期的密切跟踪和测试,对故障问题以及故障发生的频率和时段进行了详细统计,及时提出改进意见,从而使应用示范的国产机床故障率逐步降低,无故障时间大幅增加,机床的功能和性能显著提高。在此过程中,机床企业对机床本身的共性问题进行了集中梳理,提升了机床设计能力,加深了对设备出厂前故障隐患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并建立了快速反应机制。该课题共形成发明专利6项,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11项,软件著作权4项。此外,还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及高级技术人员和操作技能人员。

据测算,该课题的实施不仅给应用示范单位带来了大约6000万元的直接外汇节省,而且通过机床的改进,使机床企业新增效益达3.2亿元。11台设备正常加工能力的发挥,还为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每年新增产值至少1000万元以上,目前,其40%的复杂零件已采用国产机床加工。不仅如此,通过课题的实施,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还完成了对数控车间基础建设和辅助配套设施的改造和翻新,并从车间数字化制造以及刀具管理系统和工艺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了工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确保了产品质量信息的可追溯性。

作为数控机床专项第一期科研成果在航天领域的集中应用,该课题的实施为打破进口依赖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增强了航天企业应用国产机床的信心。验收会上,工信部苏铮副调研员强调说:“航空航天是数控机床专项服务的四大领域之一,也是排在第一位的重点服务领域。今天,我们得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大力支持,将于下午在航天科技集团范围内举办有关数控机床专项课题成果的产品推介会,我们希望这些成果能够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更好的推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朱中华副部长则表示:“请各位专家来做评审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是希望将这些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航天系统领域中,真正提高我们的基础制造能力。得益于该课题的支持,使我们的制造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目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获得了11项数控机床专项课题。今后,我们仍将大力支持国产机床的推广应用,不断将专项成果真正用于我们不同型号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中。”


“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课题验收会


现场参观


“航天复杂结构件高档数控加工示范工程”课题成果推介会

收藏
赞一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