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文章来源:中国创新网 发布时间:2011-10-27
当前,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引领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抢占新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这也为各地高新区率先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需要我们深入去思考和研究.

当前,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引领下一轮全球经济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抢占新的国际经济技术竞争的制高点,这也为各地高新区率先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需要我们深入去思考和研究。

一、美国、日本等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验与启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把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了主导产业的战略高度。美国奥巴马政府十分强调新能源、干细胞等产业发展,欧盟决定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的发展,日本制订了长期的战略方针“技术创新25”并加以实施。虽然发达国家所选择的主导产业方向和发展重点各有不同,但他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却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一是要科学选择产业,彰显区域特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首先面临产业的选择,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征。日本选择了“机器人”作为主导产业,而美国却选择了“互联网”作为经济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结果美国的选择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日本因为其选择产业的“极端超前”、忽视市场需求而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各地在选择主导产业时,既要充分考虑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顺应国际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导向,又不能生搬硬套,要与区域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相结合,努力发挥本土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二是要注重创新驱动,提高竞争能力。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内生发展的驱动力,是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战后的日本经过引进、模仿到创新的这个过程迅速崛起。美国、芬兰等国能把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做到世界前列,除了拥有领先世界的核心技术,最主要的就是自主创新。现在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高度重视技术引进,更要积极鼓励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抢占主导技术的制高点。尤其要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全社会创新驱动机制,围绕影响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打造由政府主导的创新服务平台,形成核心企业与相关行业、科研机构、高校及客户协同创新的合力,奠定产业发展基础。

三是要注重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美国以大学为中心兴办科技园、工业园,从而使高校的新知识、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著名的硅谷就是围绕斯坦福大学兴建的计算机工业园。现在我国拥有大量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其中不乏专业的高科技人才,同时具有不少领先技术。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加快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机制,制定产学研高度结合等有效的政策措施,明确并且保护科技成果的产权归属,让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主动参与其中,加速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四是要注重加强专业化园区建设,合理推进产业布局。芬兰的高科技园区虽然一般规模较小,但能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特色和当地大学的人才优势,确定了各个科技园的专业发展方向,从而将科研、生产和产品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高科技与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现阶段,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布局是关键。众所周知,产业集群的边界是小行业,而以小行业为核心的专业化园区是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因此,大的开发区要裂变为若干个专业化园区,要做到一个专业化园区一个小行业,围绕一个主业配套完善产业链,不同专业园区之间具有差异性,同时不乏专业性,突出各自的特色,发挥各自优势。

五是注重完善政策体系,扶持产业发展。在日本战后经济奇迹的几十年间,主导产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扶持。这些政策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以及与之配套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等等,形成了从研究到应用完整的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政策体系。所以,我们应尽快制定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的产业政策,从市场准入、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税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目标要细化和有明确的针对性,政策措施要具体和有可操作性,细化到小行业甚至具体企业,有序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六是注重发挥政府作用,加快产业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成长阶段,面临发展的前瞻性、技术的先进性、市场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其发展不能完全依赖于市场的自发行为,政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虽然是一个以市场为主体进行主导产业选择与培育的典型国家,但美国政府仍然通过财政、金融等杠杆对经济进行整体调节。我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使市场在国家产业政策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国家干预则发挥导向作用,让市场机制在国家产业政策总体规划的指导和约束下发挥作用,实现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从而走出一条快速发展的新途径。

二、青岛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青岛国家高新区始建于 1992年,2006年8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复在胶州湾北部扩区,现为“一区五园”模式。2007年11月,青岛市委、市政府调整理顺青岛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启动胶州湾北部开发建设。胶州湾北部园区开发建设以来,青岛高新区立足发展阶段和产业基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加快产业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瞄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优势力量和优势资源高速高效推进高端产业项目建设,全力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了推动青岛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引擎。上半年,高新区累计实现总收入765.5 亿元,同比增长46.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03.1亿元,增长16.4%。其中,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实现总收入44.94亿元,增长 358.1%;实现工业总产值18.59亿元,增长124.5%,经济总量已超过去年全年。

(一)大力实施定向招商,高端项目引进和落地取得积极成果。突出战略新兴产业方向,定位国内、日韩、欧美三个重点区域,加快推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3+1”主导产业招商。今年已新引进各类项目45个,总投资236.6亿元。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先后引进了浩海网络电容式触摸屏等10个项目,总投资7.89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与节能环保产业,首次引进了美国TRW汽车安全系统、阿尔斯通减震器两个世界500强项目;生物医药产业,成功引进了诺普信北方区研发中心项目,也是高新区第一家挂牌博士后工作站企业;现代服务业,引进了香港招商局集团软件创意设计产业园、青岛中德科技生态城综合服务区项目等25个项目,总投资达 213.5亿元。

(二)突出抓好“两园一城”建设,主导产业培育具备一定基础。抓住国家产业调整振兴的有利时机,围绕实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的“3+1”产业发展计划,加快推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软件创意设计产业园和中德生态科技城等专业园区建设,着力推动主导产业加速集聚发展。目前,总面积12万平方米的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孵化器4#楼已封底,二期计划年内开工建设;软件创意设计产业园已正式签订协议,规划设计工作开始启动;中德科技生态城选址地周边河流疏浚和生态修复工作已启动,服务中心和主题广场规划设计方案获得批准,首个德国项目雷肯智能农机装备项目签约落地,园区规划布局已具雏形。

(三)大力推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以建设创新型园区和强化科技支撑为核心,设立了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科技专项资金,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创业体系,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完成4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建设,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项目开工建设,与中科院软件所、声学所、中船重工710所等签订了共建备忘录,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正式落户。牵头组建了“青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筹备“青岛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融合创新资源实施科技招商,推动高端产业发展。

(四)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投融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模式,组建了总规模1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专业化公司统一运作,助推企业发展。加快“新三板”工作试点步伐,第二批18家试点企业集中签约,当年累计注册股权投资类企业12家,基金总规模达10亿元,有力推动了企业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坚持增收节支,狠抓财税征管,强化政府采购和国资监管,开创性推进高新区财税、审计、投资等各项工作开展。截至6月30日,主园区累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89亿元,占年初预算的72.7%,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三、关于加快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我国现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是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作为各地创新创业要素和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新区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拥有其他园区无法相比的特殊优势。对此,我们应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进取,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动态跟踪国内外各重点领域产业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和把握新技术动态,抓紧编制新兴产业战略研究和发展规划,合理规划主导产业和特色园区发展布局,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支持,探讨设立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扶持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努力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产业实现率先突破。建议科技部在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时,重点向国家级高新区倾斜。

二是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以项目和技术为载体,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资介”合作,加快公共信息数据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培育一批产学研示范基地和项目,集聚创新要素,形成高层次研发优势,提高承载重大科研攻关项目的能力,努力打造创新发展高地。

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发展。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 加强定向招商和国际合作,以培养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体系为目的,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大、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启动实施一批研发、产业化和市场推广等重大项目专项,推动新兴产业壮大和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探讨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国家参股的创业投资基金,推动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加快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立新兴产业投资担保资金,鼓励民间资金和创业风险投资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建设,逐步形成种子基金、创投基金等多元科技金融体系,助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建议科技部加快“新三板”试点工作的推进步伐,为科技企业与资本市场结合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是切实加强载体建设。积极整合园区资源,以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以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布局建设相关产业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突出区域特色,发挥集聚优势,着力完善和提升园区创新服务功能,形成产业的广泛企业群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成长条件和发展空间。

六是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充分发挥高新区体制机制灵活的优势,建立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流动机制,建立健全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加快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强化产业工人技术培训,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0
-1